金秋時節,群賢畢至。
9月18日至19日,由湖南省委、省政府主辦的首屆“湘智興湘”大會將在長沙舉行。
800余位海內外湘籍以及與湖南淵源深厚的高層次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將齊聚星城,共繪“智匯瀟湘”的壯闊藍圖。
發揮“湘智”人才在戰略咨詢、技術攻關、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方面的作用,“湘智興湘”是湖南實施人才強省戰略的關鍵落子,是為全省高質量發展筑牢人才根基的重要實踐。
更開放包容的姿態,更富遠見的布局。
湖南,正為實現“三高四新”美好藍圖注入源源不斷的智力活水。
精準引才
“4+4科創工程”集聚科研人才3000余名
9月16日,記者走進中南大學湘雅口腔醫院,科研人員正圍著顯微鏡觀察牙髓干細胞的生長狀態。
“這是王松靈院士團隊研發的新型再生技術,目前進入攻堅階段!毕嫜趴谇会t院院長劉歐勝介紹,王松靈是我國口腔醫學界誕生的首位中國科學院院士,2020年將院士工作站建在湖南。
目前,該工作站已形成“基礎研究—技術轉化—人才培養”的完整鏈條,5年來獲批5個省級平臺、160余項科研項目,3項成果成功轉化,4款中試產品即將推向市場。
這樣的高能級平臺,在湖南已形成“梯隊布局”。目前,全省共建有省級院士工作站50家、專家工作站244家、博士創新站250家,“三站”建設共集聚高層次人才2915人,累計推廣新技術、新產品近萬項。
“湖南的土壤,能結出科技創新的‘硬果子’!5年前,遠在加拿大的賈高峰博士看中了湖南一流的科研平臺與尊重創新、支持突破的工作氛圍,選擇加盟華智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帶著先進技術來到湖南,攻克種業“卡脖子”難題。
5年間,他和團隊建成國際領先的全基因組選擇平臺,培育出50個創新材料,其中已有6個進入省級區域試驗階段。“這些品種既具備高產優質的特性,又能很好地抵御病蟲害!痹谫Z高峰看來,“扎根湖南,就是扎根中國種業的未來!
如今,勠力打造種業“硅谷”的岳麓山實驗室集聚了10余位兩院院士;包含該實驗室在內的省“4+4科創工程”集聚科研人才3000余名;長沙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建設,累計引育389家企業研發中心,新增國家級、省級高層次科技人才1200余名。
創新圖譜鋪開的背后,是湖南省委、省政府對人才引進工作的高度重視。
湖南將“湘智興湘”與“校友回湘”“湘商回歸”同步部署,深入實施“芙蓉計劃”,布局建設引才引智示范基地……
從政策通道到平臺載體,從本土人才回流到全球智力集聚,三湘大地正以全方位的舉措,讓各類英才在這片熱土找到逐夢的舞臺。
系統育才
26歲青年人才也可挑大梁
人才引進播下希望的種子,此后還需精心培育,讓種子茁壯成長。
“這是24小時不打烊的‘智能體檢儀’,每一度電的貿易結算都靠它算準。”9月15日,威勝集團有限公司關口計量事業部總工程師汪攀向記者介紹他牽頭研發的電壓互感器在線監測裝置,該裝置已在多個省份應用,產值達6000余萬元。
2023年,博士后出站的他在威勝集團攻關該產品時,卡在了最關鍵的“誤差特性評估測試”上,“這就像讓‘體檢儀’給自己校準精度,絲毫馬虎不得!
汪攀介紹,當時,他們的產學研“搭子”中南大學團隊伸出援手,公司團隊又將紙上的理論變成了手上的“功夫”。最終,產品通過多個第三方機構測試,并申請發明專利30余項!安粌H守住了電能結算的公平,也讓團隊在實戰里‘煉’出了真本事!蓖襞收f。
以人才擔項目,以項目出成果。
對于頂尖人才,湖南支持“一事一議”“一人一策”,提供最高1億元綜合支持。
對于青年科技人才,湖南通過“揭榜掛帥”“定向委托”“賽馬制”等方式,鼓勵有能力者脫穎而出;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讓高校團隊與企業共同攻堅,解決技術瓶頸。
今年7月,湖南新立項220余項省重點研發計劃。該計劃鼓勵“企業+高校院所”“省內力量+省外資源”聯合攻關,企業牽頭的項目占比超六成,產學研聯合攻關項目占比近九成。
值得一提的是,81個項目負責人為40歲以下青年科研人員,其中35歲以下39人,年齡最小的僅26歲。
引進來,扶上馬,送一程。
湖南努力讓科技人才,無論是頂尖專家還是青年英才,都找到成就事業、實現價值的機會。
暖心留才
青年科技人才項目,兩成經費可用于個人生活補助
9月17日清晨7時,在長沙梅溪湖畔的家中,蔡曉華陪家人享用著早餐。
13年前,已是國際血糖檢測領域“頂流”的蔡曉華,在三諾生物傳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少波的誠邀下加入公司,拖家帶口來到長沙。
這些年,蔡曉華率團隊研發出醫用級血糖監測設備,應用于醫療機構快速檢測及糖尿病患者自我監測。他們研發的便攜式全自動多功能檢測儀用在了基層診所、醫美口腔醫療機構,對常見病、慢性病、術前項目的快速檢驗,讓“桌面檢驗科”成為現實。
“在事業上,這里成就了我的夢想!辈虝匀A說,在湖南的生活,同樣讓他沉醉!斑@里治安很好,同事很友善,生活有煙火氣!
和蔡曉華一樣,為威勝集團海外業務拓展市場的Pouya成了長沙的“活地圖”,從橘子洲頭的燈光秀到太平街的臭豆腐,他總能在朋友圈曬出最地道的“長沙味道”。
“公司引進了26位外國專家。我們所作的調查顯示,正是科技、產業、人才政策、生活環境的同頻共振,才讓大家‘安身’又‘安心’。”威勝集團副總裁李婷說。
近年來,湖南出臺措施,明確省級青年科技人才項目經費的20%可用于個人生活補助;健全盡職免責、審慎監管和包容創新機制,為科創鼓勁,為實干者撐腰;設立金芙蓉投資基金,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真正的留才,是讓人才從“物理落腳”變為“情感扎根”。
當事業的成就感、生活的歸屬感與地方的發展交融共生,“湘智興湘”正成為人才與湖南共同書寫的時代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