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張全家福,凝集了劉澍和大連理工大學學子們18年的故事。 本報記者 吳琳攝
1301班的學生念書稿給劉澍聽。 本報記者 吳琳攝
“奶奶,我們來了。”
4月5日下午,來自大連理工大學化工與環(huán)境生命學部的1301班的謝文杰、張瑩又來到了劉澍奶奶家里。這一次,他們拿出精心準備的蛋糕和禮物,為她慶祝生日。劉老高興得合不攏嘴,這一天,是她88歲生日。
劉澍和92歲的老伴張義燊都是大連理工大學的離休干部。愛心大學生與這兩位空巢老人的故事在大連理工大學已經(jīng)書寫了18年,從未間斷。
一次偶然的攙扶開啟18年的愛心接力
劉澍1926年生于北京,畢業(yè)于南京大學,1950年來到大連工學院(大連理工大學前身)工作,20世紀80年代和老伴雙雙離休,兩個兒子常居美國,上了年紀的他們很多事情都力不從心,時常感到孤獨無助。
雖年事已高,劉澍依然清晰地記得18年前的那次攙扶,也正是那次攙扶改變了自己的生活。
時光回溯到1996年,劉澍70歲生日那天,學校按慣例給離休干部祝壽。“有個短頭發(fā)的女學生一直攙扶著我走路、上車。”后來,劉澍了解到,她是學校介紹來的,叫陶穎,是化工學院無機非金屬材料9503班的團支書。
“自陶穎之后,跟他們的聯(lián)系便再也沒有斷過……”誰能想到,這一次攙扶,開啟了一個美麗而無聲的承諾。
從那以后,陶穎和同學們經(jīng)常來到老人家,打掃衛(wèi)生,陪老人聊天,攙扶老人散步、游玩,置辦日常用品……
陶穎等人的到來徹底改變了二老的生活——原本冷清的家庭逐漸溫暖起來,老人們也告別了孤單寂寞的日子,爽朗的笑聲時常回響在房子里,二老的生活仿佛照進了一縷陽光。
一年后,陶穎找到學院9703班的團支書溫麗麗。溫麗麗接過了師姐的愛心接力棒。之后,愛心接力棒又傳給了9803班、9903班、0005班、0105班、0205班。從2003年開始,學生們決定將愛心接力棒固定在每一屆的01班,于是就有了0301班、0401班、0501班……直到現(xiàn)在的1301班。
18年,愛心接力棒在一屆又一屆的學子中傳遞著。
18張全家福述說無言的愛
在自己家的老房子里,沒有值錢的家當,但劉澍對一本相冊珍愛有加,里面收錄了他們與大連理工大學化工與環(huán)境生命學部學子的18張全家福。
對著全家福,劉澍一個一個地介紹起她的“孩子”:
“這是陶穎,現(xiàn)在在美國呢,每年過年還有過生日,都會給我打電話問候。”
“這是1997級的溫麗麗,現(xiàn)在在北京環(huán)境研究所工作,我說喜歡北京的棉布鞋,就特意給我寄了一雙來。”
“2003級的鄧海濱、尹輝心細,知道我喜歡雪,特地在下大雪后來陪我看雪。”
“這是2005級的程潔、邢路陽,她倆去年重陽節(jié)專程領我們到新建的西部校區(qū)參觀。”
“2010級的葛桂芳馬上就要讀研究生啦,學弟學妹沒時間來照顧我的時候,還是她來。”
…………
雖然許多學生畢業(yè)了,可對老人的牽掛并沒有因為時間和距離而改變。留在大連工作的1999級的劉明和2000級的曹洪瑞,畢業(yè)后經(jīng)常利用下班時間、休假時間來看望兩位老人。在老人購買電腦后,還耐心教他們發(fā)郵件與遠在美國的孩子聯(lián)系。
回憶起與學生在一起的日子,劉澍總有講不完的故事。
在兩個已經(jīng)泛黃的小本子里,記錄了18張全家福背后的故事,里面記滿了幫助這對老人的學生的名字和聯(lián)系方式以及他們的點點滴滴。
在這些孩子的鼓勵和幫助下,劉澍成功舉辦了自己的第一次畫展,出版了兩本畫集。
2013年,劉澍開始寫自傳《青春的抉擇》,初稿完成之時,年事已高的她無法看清每個字,1301班的學生甘愿充當她的“眼睛”,念書稿給她聽,幫助她修正書稿,一念就是半個月。如今,這本講述劉澍自己人生故事的書也將在孩子們的幫助下出版。
“我們一定做好愛心接力,讓愛心繼續(xù)傳承下去!”1301班團支書張瑩說。
“愛心傳遞18載,將愛心傳入社會,傳入普通老百姓家中,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連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張德祥說。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廣告合作 - 網(wǎng)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獵頭服務 - 防騙手冊 - | |||
Copyright @ 2020ShuoBo114.com All Right Reserved 碩博人才網(wǎng) 版權所有 第一域名:www.successionplans.net第二域名:www.shuobo114.cn 碩博人才網(wǎng)是提供人才、招聘服務的人才招聘網(wǎng)站,是國內(nèi)知名人才招聘品牌,信譽保證。并提供招聘會信息、人才市場信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