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我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規模持續擴大,外賣騎手、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等群體成為服務民生的重要力量。但與此同時,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面臨的勞動關系模糊、社會保障不足、維權渠道不暢等問題日益凸顯。
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歷來受到全國人大代表高度關注。代表們從法律完善、制度創新、監管協同等多維度提出建議,為破解行業痛點建言獻策。
今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將“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建議確定為重點督辦建議,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牽頭辦理,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督辦。
直面痛點難點
“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重點督辦建議共包括11件建議,代表們圍繞目前新業態領域的痛點難點,從加快相關立法、明晰企業勞動用工責任、妥善處理新業態勞動糾紛、健全新業態社會保險制度等方面建言獻策。
其中,勞動關系認定難這一核心問題被多名代表反復提及,成為當前新業態勞動權益保障的最大梗阻。
全國人大代表、SK海力士中國半導體有限公司主管工程師孫華芹在調研中發現,平臺經濟的多層分包模式讓法律關系陷入“剪不斷理還亂”的困境:勞動者往往處于“平臺管業務、外包管用工”的灰色地帶。以快遞行業為例,除少數大型企業外,多數平臺通過區域加盟商管理從業者,即便簽訂了勞動合同,勞動者也難以直接向平臺總部主張權利。這種法律關系的模糊化處理,導致勞動糾紛發生時,勞動者常陷入“仲裁無門、訴訟乏力”的被動境地。
明確界定標準
該如何走出勞動關系認定模糊化困境?多名代表呼吁加快相關立法進程,明確新型用工關系界定標準。
“必須加快修訂和完善勞動法律法規,針對靈活就業人員的工作模式和特點,進一步明確其與平臺企業、合作企業之間的勞動關系認定標準。”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信利律師事務所首席合伙人閻建國說。
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政協副主席嚴可仕建議通過專項立法對勞動關系進行清晰界定,通過細化“不完全勞動關系”的法律內涵,對勞動關系認定、最低工資標準、職業傷害賠償等作出明確規定。
“現行勞動法律法規難以適應新業態是導致勞動保障權益維護難的根本原因。”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國風刺繡廠技術總監莫元花呼吁,國家層面加快修法進程,將新業態勞動者納入現行勞動法的調整范圍,或者單獨立法,構建新的系統性法律制度設計。
高度重視建議
作為該項重點督辦建議的主辦單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高度重視建議辦理工作,研究制定了工作方案,認真梳理代表提出的意見建議。
7月25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召開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重點督辦建議溝通座談會,邀請李火林、陳友坤、閻建國、劉忠斌等代表面對面溝通交流有關情況,還邀請了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全國人大常委會代表工作委員會及相關部委有關司局負責同志參加。
會上,相關部委參會人員介紹了代表建議辦理工作的進展情況,與代表共同研究相關問題。
“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生活便利作出重要貢獻,卻在社會保障方面面臨諸多困境。調研發現,參保率低是當前突出問題。”座談會上,閻建國深入分析參保率低的癥結,建議通過細化法律規定,破解實踐中勞動關系模糊不清的難題。
“創新勞動關系認定的證據規則十分必要。”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圖書館參考咨詢部主任劉忠斌提出,應結合平臺算法控制權、工作規范約束度、報酬支付方式等核心要素,建立“實質重于形式”的認定標準,防止企業以“合作協議”為名逃避法定責任。
代表們的發言切中要害,參會部門工作人員認真記錄。會上,相關部委負責人介紹了代表建議辦理進展。座談會結束后,當天下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就邀請代表前往美團等企業進行現場調研,將紙上建議轉化為實地探訪,讓政策研究更接地氣、更具實效。
健全保障機制
為解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法律支撐不足的問題,相關立法工作在不斷推進。“基本勞動標準和新就業形態”方面的立法已列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第三類項目,一些地方也在積極探索相關地方立法,為國家層面立法積累實踐經驗。
2021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會同有關部門印發《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根據企業用工形式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就業方式的差異,將雙方關系明確為“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不完全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民事關系”三類,創新了權益保障制度機制。2023年,又相繼印發《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休息和勞動報酬權益保障指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規則公示指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維護服務指南》等系列文件,為實踐提供具體指引。
下一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將加強勞動關系認定、新就業形態勞動基準、企業用工責任等重點難點問題研究,有序推進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立法進程,讓新業態勞動者的權益保障網越織越密、越扎越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