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色综合/久久夜靖品2区/青青一区二区/日本黄站免费视频

碩博人才網

一位博物館志愿者的十年講解時光

  國家博物館青銅展廳內,小觀眾聽講解累了會坐在張鵬的腿上。

  在微博上,他叫“義務講解員朋朋”,并這樣介紹自己:“國企辦公室主任,但終此一生以博物館為好,義務講解10年,知識需要傳遞才更有力量。”

  在周末的國家博物館,常常可以見到一位身著西裝、戴著黑框眼鏡的年輕人,他跪在地上,面對著圍坐在前面的一圈小朋友們,講述展柜中珍藏文物的故事,人群中不時會有人舉起手跳起來,幾個人爭著要回答問題。

  這個“80后”的小伙子叫張鵬,孩子們叫他“朋朋哥哥”。在微博上,他叫“義務講解員朋朋”,并這樣介紹自己:“國企辦公室主任,但終此一生以博物館為好,義務講解10年,知識需要傳遞才更有力量。”他的微博已經有1.3萬余名粉絲,其中絕大部分都是聽過他講解的觀眾。

  網友“愛堯堯211”是位孩子的媽媽,留言說:“今天第一次聽了朋朋的講解,淵博的知識加上對小朋友的包容和耐心,深深地吸引了兒子和我……做講解可真是體力活兒,連說帶走將近4個小時,辛苦了!”

  網友“愛吃葡萄的書蟲”留言說:“2008年,世紀壇“古典與唯美”展剛看到一半,誤入朋朋的隊伍。聽到講解,好像整個展覽都豁然開朗起來,那些19世紀的畫作連同朋朋出色的描繪,構成了一個無比美好的瞬間,印在記憶中,一晃5年。直到不久前,偶然看到朋友一個轉發,才發現原來朋朋一直在那里,傳遞知識……”

  一名博物館志愿者的“人氣”為何這么高?又是什么支持著一個“80后”的小伙子做了10年義務講解員?

  跪著給孩子講解的“大哥哥”

  拿到一份博物館提供的標準解說詞之后,張鵬會在保證內容科學、準確的基礎上,從觀眾的角度進行簡單的再加工,尤其是對于為孩子們講解的內容,更是既要保證知識性,也要保證趣味性。“每次拿到講解詞我都先問自己,如果我是觀眾,希望知道什么?我的知識積累不像專家那樣系統,而是圍繞著一個又一個展覽,跳躍著展開。比如講解青銅器,就集中讀先秦。為了講唐代的生活服飾,就要集中了解唐代的歷史。”為了能夠應對觀眾的提問,張鵬常通過大量的閱讀和博物館展覽的參觀來填充能量:“每次搬家,最頭疼的就是滿屋子的書。”

  他還記得講解生涯最初的青澀,一字不差地背了一遍標準講解稿,帶著觀眾半個小時轉完全場。如今,他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講解風格,自如穿插積累的知識背景,40分鐘的講稿被他擴充到了2個小時。

  “除了知識儲備,另一個重點是要知道你面對的是一個什么樣的受眾群體。如果我發現隊伍當中老年人比較多,自然我語速會放慢、增加一些貼近老年人生活的話題和他們來溝通,比如講到乾隆的書法時,我會順帶介紹乾隆作為十全老人的長壽秘訣等;如果我發現是‘80后’的年輕人比較多,我會通過高中歷史課本中的內容來引導他們;如果給小孩講解畫展,我不會給他們介紹畫家的人生經歷、繪畫風格等等,我只會給他們講,怎么樣找到畫面上特別的色彩、怎么樣發現不一樣的線條等。”

  張鵬的聲音不大,但卻有種親和力。給孩子們講青銅器時,他會讓小觀眾們分別扮演周天子、諸侯王、卿大夫、元士,來體會不同器物的象征意義;幾十人同時聽講解,如果有個別人落在后邊,他會用手勢、目光,把落單的人招呼過來;面對小觀眾,他會盡量與孩子們保持同一視線;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講解完,他都會“布置作業”,讓他們久久回味……一場講解下來,張鵬身后往往跟了比最開始多得多的人,而他手中也經常多了些小禮物:幾顆糖果、一瓶水、孩子的一幅畫,有時甚至是一頓午餐。

  2009年,國家文物局,中國博物館學會舉辦全國文化遺產保護宣傳講解大賽,張鵬代表了北京志愿者組參賽,并最終拿到了志愿者組一等獎第一名。

  “讓理想以志愿者的方式活著”

  2002年,張鵬考入中國政法大學。從家鄉陜西來到首都,最讓這個愛好文史的“大孩子”感興趣的就是北京大大小小的博物館。2003年張鵬去國家博物館參觀,進門后不久,正遇上一位大姐聚攏了一些散客,他也就跟著蹭了一次講解。這位大姐身上沒有穿著國家博物館統一規定的導游制服,但她給游客們講解起來卻也十分誠懇和耐心。直到講解結束,大姐才告訴游客,自己是一名志愿者。

  “當‘志愿者’3個字從她口中說出來的時候,我由衷地敬佩。”張鵬說,自己意外地聽了講解,卻受到很深的影響——原來可以以一個志愿者的身份,和別人交流自己對歷史、對文物的感悟。志愿者可以或者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而非僅僅是簡單的“學雷鋒做好事”。“我的愛好或者理想,如果短期內不能實現,那就用另一種方式讓它活著。”他說。

  后來,張鵬通過國家博物館的考試,成為了義務講解員。“每個周末從昌平坐345路進城,再換乘5路在天安門西站下,然后橫穿廣場去國家博物館,我總是會忍不住一路小跑過去。”大學4年,張鵬的周末都是這樣穿梭在學校和博物館之間,每個來回要4個多小時,午飯是自己帶的面包。“雖然很累,但累并快樂著。”

  2006年國家博物館閉館期間,張鵬轉去世紀壇做志愿者。“一次給中關村二小二年級的一個班講解,他們從上午9點跟隨我參觀“偉大的世界文明”展到中午參觀“日本浮世繪繪畫展”,結束的時候已經12:30了,很多孩子寧可不吃飯,也要繼續跟著我看展覽,襯衫后面拽了四五只小手,讓我很感動。”

  將張鵬拴在博物館的,除了文物的魅力,就是和這些觀眾之間的情誼:“義務講解帶給我最多的就是‘傳遞知識、傳遞精神’過程中帶來的一種滿足感。我有興趣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這件事又能夠幫到別人,何樂而不為呢?”

  “博物館不是僅僅來一次的地方”

  張鵬做義務講解員的這10年,正是我國博物館發展最快的時候。而他也見證了博物館從“高高在上”到“就在我們身邊”的轉變。

  張鵬說最早做志愿講解還有點尷尬,因為需要在門口吆喝一句“想聽講解的觀眾請到這邊來”,才會有幾個觀眾走過來。“我說我是志愿者,有的觀眾第一反應就是重復一遍:你收錢嗎?我反復說不收錢,才會返回來聽。”而現在,只要看到他胸前的身份牌,觀眾會主動提要求:“能給我講講嗎?”

  “可見,博物館免費開放后,現在很多人愿意走進博物館,博物館也在以大眾愿意接受的姿態,如采用數字媒體、微博、語音導覽等多種方式,舉辦學陶藝、學皮影戲等公共教育課,來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博物館的大門實實在在地打開了。但有一個很大的誤區是,很多人認為博物館是只來一次的地方。”

  每次講解前,張鵬都喜歡先提個問題,什么是博物館?而“歷史、文化、藝術不僅僅在博物館里,也體現在生活中的每一處”這句話,則是他每次講解最后必說的結束語。

  “博物館是收藏人類記憶、珍藏民族靈魂的地方,不是僅僅來一次的地方,也不能當成單純的旅游景點,而是一個心靈休憩所,是人可以靜心思考和回憶的地方,是城市功能中必不可少的一個模塊。現在博物館的硬件上去了,更需要在軟件上下功夫。我們這些義務講解員,也是軟件上的一環。雖然我們不是館里的專職人員,但既是特殊的觀眾,也是館里往外的延伸部分,與觀眾的交融感很好。有的志愿者有著深厚的專業知識,愿意做學者型的講解員,而我更愿意在把觀眾帶進博物館,讓觀眾愛上博物館。”張鵬說。

  返回首頁
Copyright @ 2020ShuoBo114.com All Right Reserved 碩博人才網 版權所有
第一域名:www.successionplans.net第二域名:www.shuobo114.cn
碩博人才網是提供人才、招聘服務的人才招聘網站,是國內知名人才招聘品牌,信譽保證。并提供招聘會信息、人才市場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