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季來臨,子女紛紛踏上了求學之路。然而,不少父母對此有些許不適應,感覺自己被“剩”在家,提前進入了“空巢”角色。近日,州中心醫院心理學專家朱祖興接到了不少家長的來電,咨詢“空巢心理”和“離別情緒”的治療方法。
孩子走了,感覺心里空蕩蕩的
許暉家住宣恩縣,是湖北民族學院大一的學生。過完寒假,他收拾行囊,再次踏上了求學之路。許暉離家后,母親又一次感覺心里空蕩蕩的,一下子找不著北,生活節奏徹底被打亂了。
許暉的母親是位下崗工人,平日的生活全圍著兒子打轉。許暉讀高中時,母親陪讀,給兒子做飯、幫兒子洗衣是她每日的必修課。去年9月,許暉第一次離開父母身邊,獨自前往湖北民族學院上學。那段時間,母親非常不適應,感覺家里少了兒子的身影后,格外冷清寂寥,往后的日子,母親幾乎在期盼中度過,每天都數著日期等待兒子大學后的第一個寒假。
盼著盼著,許暉終于放假了,母親高興地不得了,全攬兒子的生活起居,其生活節奏又恢復了正常。可一個月的假期很快便過去了,又到了許暉上學的時候,其母親再度陷入離別的情緒中。“兒子走后,我又不知道該干嘛了,感覺自己就是個‘剩媽’,迷茫得很。”
記者了解到,還有很多和許暉母親一樣的“剩爸”“剩媽”,州城某袁姓父親就是其中一位,他的女兒名叫袁玲玲,去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北京太遠了,我們沒辦法常常去看女兒,這一走,又是幾個月,長時間見不著女兒,我和她媽媽都有些感傷,特別是我,時常感覺自己被‘空巢’化了。”
“空巢危機”成因多
昨日,記者就“剩爸剩媽”陷“空巢危機”這一現象咨詢了州委黨校教授向榮。在得知許暉母親、袁玲玲父親等人的狀況后,向榮分析,現代社會城市化不斷推進,傳統的大家庭模式已經逐漸轉化為“三口之家”的小家庭模式。當一起生活多年的孩子離開身邊,前往外地求學、工作、結婚后,父母就被“剩”在家,此時的他們難免會感到不適應、心情低落,甚至焦躁、煩悶。
另外,少數家長太過溺愛子女,全程照料孩子的生活起居。長久以來,養成了對子女的情感依賴性,“養兒防老”的傳統思想也日漸增強。當兒女不在身邊,心頭就不由得涌起孤苦伶仃、自憐等消極情緒。
另外,家長本身的性格也可能存在缺陷。他們有感生活索然無味,又少了一份獨立自主,再加上有空巢感的家長以中老年居多,他們中的大部分又要面臨更年期的困惑。上述眾多成因造就了子女一離家,家長就感覺被“空巢”化。
找點事兒做,轉移生活重心
昨日下午,記者就此事尋求州中心醫院心理學專家朱祖興支招。“曾經的生活節奏被打亂,一時間找不到生活重心也很正常。”朱祖興說。他建議,“剩爸剩媽”們不妨找點事兒做,與朋友聊天、逛街都是不錯的選擇,這樣一來,不僅充實了自己的生活,也可盡快消除“離別情緒”和“空巢危機”。
家住鶴峰縣容美鎮電力公司的趙振芳就是一個成功案例,她也曾辭掉工作,當過全職陪讀家長。自去年9月女兒去外地上學后,趙振芳就一度彷徨,“找份合適的工作不容易,在家呆著又不知道能做什么”。那段時間,她不知所措,十分迷茫。
后來,經朋友幫助,她自主經營了一家便利店,有客人時,忙著做生意,沒客人時,登QQ和女兒聊天,從QQ上了解女兒的生活狀態,偶爾還會邀上朋友搓搓麻將、斗斗地主。這樣的日子過了半年,趙振芳適應了習慣了,現在,她有了新的生活規律,即使女兒不在身邊,她同樣過得有滋有味。女兒廖怡君也放心了很多:“剛上學的那段時間,媽媽每天都會打好多電話給我,不斷叮囑我要按時吃飯,按時睡覺,就連一些生活瑣事媽媽也要擔心。自從媽媽有了新生活之后,就懂得關心自己了,人也開朗了很多。”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廣告合作 - 網站介紹 - 聯系我們 - 獵頭服務 - 防騙手冊 - | |||
Copyright @ 2020ShuoBo114.com All Right Reserved 碩博人才網 版權所有 第一域名:www.successionplans.net第二域名:www.shuobo114.cn 碩博人才網是提供人才、招聘服務的人才招聘網站,是國內知名人才招聘品牌,信譽保證。并提供招聘會信息、人才市場信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