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如何才能真正落在實處?各級政府的責任與擔當以及需要注意的關鍵點有哪些,硬骨頭如何啃?針對以上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華中師范大學黨委書記馬敏、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袁桂林、教育部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原秘書長楊春茂。
鄉村教育仍是教育鏈條上的薄弱環節
記者:為什么中央以如此高規格的文件,提出《鄉村教師支持計劃》?
馬敏:“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從子貢以日月喻師到楊時程門立雪,中華民族擁有濃郁的尊師重教傳統。黨中央國務院雖然采取了多種措施發展教育,但受各種因素的制約,鄉村教育仍然是我國教育鏈條上的薄弱環節。占全國教師人數1/5的鄉村教師還面臨著工作環境艱苦、工資待遇較低、補充渠道不暢、結構不盡合理、整體素質不高等各種突出問題。今后一個時期,將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沖刺時期。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由中央深改領導小組審議通過的《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鄉村教育的高度重視,對鄉村教師的切身關懷,對提升鄉村教育的堅定信心和對維護教育公平的堅強決心。
楊春茂:早在2003年,國務院就召開了全國農村教育工作會議,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由國務院召開的首次專門研究農村教育的會議,會后頒布了《關于加強農村教育的決定》,規劃了21世紀初農村教育和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的藍圖,提出了奮斗目標和措施。但遺憾的是,這些措施沒有得到落實,奮斗目標也沒有實現。
對小規模村小、教學點的重點關注意義重大
記者:以往政策存在哪些弊端?為何“喊了多年,落不到實處”?
馬敏: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原因:一是政策系統性不強。鄉村教師政策不僅僅是體現在福利待遇上,而且它還需要師資補充機制、激勵機制、發展保障機制、執行監督機制等整體推進。二是政策支持不夠。職稱評審、工資待遇、醫療住房等與鄉村教師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政策,還不能完全起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養人才的作用。三是政策執行不暢。執行過程存在著權責不清、相互推諉、政策截留的現象,導致政策執行效率差、專項資金不到位等問題。四是政策監督不力。政策宣傳力度和群眾對政策的知曉程度不足,導致人民群眾無法對政策執行做到有效監督。
記者:與以往政策相比,《計劃》釋放了哪些信號?最大亮點在哪兒?
袁桂林:我認為有以下幾點:一是肯定“廣大鄉村教師為中國鄉村教育發展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其中的深遠意義可以使在鄉村學校奮斗一生的老師們得到寬慰。二是增加教師收入,特別是除了工資之外的各項社會福利待遇得到了明確承諾。三是城鄉之間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得到了明確認可。四是城鄉學校教師編制統一,終止了多年來對農村學校編制的歧視,特別是對于村小和教學點要按照生師比和班師比相結合的方式計算教師編制,這是一個突破,有利于班額小、年級不少、課程不少的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學點)的教師嚴重不足問題的緩解。
楊春茂:最大亮點是開始關注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師。從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頒布后,全國鄉村學校布局調整開始加速,一度平均每天就有50多所村小消失。整個農村地區鄉以下小學中,學生數量在240人以下的占全部鄉村小學的75%左右;學生數量不足240人的鄉村學校中,不足40人的占了32.6%,41~120人之間的占34.5%。2012年出臺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中明確要求“保留必要的村小和教學點”。隨著人口向城鎮的進一步流動,可能40人以下的學校還會大量增加,小規模學校會越來越多,而這些小規模學校的教師需要更多關注。
重視配套,別讓好政策在博弈中不了了之
記者:從有政策,到有執行、有實效,各級政府的責任與擔當以及需要注意的關鍵點有哪些,硬骨頭如何啃?
袁桂林:對于配套問題要慎重。要求地方政府配套時應該考慮是不是有財政能力進行配套。例如此前“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堅持‘地方自主實施、中央綜合獎補’的原則”的規定,明確地方是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的責任主體,所需資金由地方財政承擔,中央財政給予獎補。這樣一個看似很關心農村教師的政策在很多地方卻沒有得到實施,其理由是地方財政沒有力量。于是,有些好端端的惠民政策就這樣在中央和地方的博弈中不了了之了。
馬敏:一是政策宣講到位,讓眾多鄉村教師熟知和掌握中央的這一惠民惠教政策。二是各級政府要抓緊制訂出臺實施方案,進一步落實路線圖、時間表和責任人,要協調各種資源,加強經費保障,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投入力度。三是政策監督。有關部門要組織開展對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實施情況的專項督導檢查,及時通報督導情況并向社會公布,對計劃實施不到位、成效不明顯的,應按照文件要求,嚴格追究地方政府一把手及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