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懸崖邊上有一袋金子,讓你開車去拿,你認為離懸崖邊多遠最好?為什么?”這是昨日上午開考的武漢市公務員面試題之一。是考能力還是考態度?不少考生掉進陷阱。考生陳同學有些懊惱,“我犯錯了,以為是考能力,答的是停在可以下車的地方,用繩子一頭綁住車輪,另一頭綁在自己的腰上,抓緊繩子往下拿到金子。”答完看到考官的臉色就覺得完蛋了。而報考市人社局的小陳面試拿了同考室最高分83分,他很自信地說:“我會盡量遠離懸崖。”
筆者初看這道題,與后面這位小陳考生的判斷幾乎一樣,在當前“打虎拍蠅”的背景下,當然選擇遠離懸崖。諸不知,面對思辨題,得來不費功夫的答案,才有可能就是誘餌。這個誘餌不僅迷惑了考生,也迷惑了有些自以為是的考官(且不說考官臉色不該有傾向性示意)。
首先,誰說金子就一定是誘惑?金子可以是社會財富,可以是正當獲取,國家、集體和個人對此都不會拒絕。要不然,中國改革開放實現經濟總量全球第二有什么意義;第二,誰說懸崖就一定意味著死亡?最珍貴的雪蓮就長在懸崖峭壁上。馬克思說過,在科學上面是沒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嶇小路上攀登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第三,為了取到金子,手段為什么不可以改變?
公職人員是要守住法律紅線和道德底線,如果在當下都沒有這個理念,是極其危險的。但責任政府首要任務是發展,當前最重要的職責仍然是增加社會財富。一味害怕風險而放棄目標,這不正是當前官場流行的“不作為”嗎?相反,前面那位考生既有對風險的預知和防范,又能調整方法取到金子,這才是在“目標”與“風險”面前的正確選擇。
“懸崖取金”具有時代考題的價值。考場外的讀者有所不知,該題題面有一個角色反轉,是讓考生轉換成考官對“遠離懸崖”進行評判。其實,同意和反對這個答案都可以做到“政治正確”。有這樣一個答案筆者非常欣賞:這袋金子如果是個人名利和不易之財,我選擇遠離;如果是社會事業和人民利益,我選擇智取。筆者補充一句:身為人民公仆,必要時不僅應該懸崖取金,還可以舍身取義。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中國碩博人才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