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康縣黃堡鎮大安村教學點59歲山村教師董朝兵,因為即將退休,他帶的10名山里學生面臨無人接續教學的窘境,希望能找到一位有志在大山深處甘愿清貧執教的繼任老師。4月12日,記者在保康探訪了這所深山中的小學。
“孤”山里的教學點
荊山主脈,清霧繚繞,漫山披綠。
從保康縣城到大安教學點,54公里。車行山路,依山傍崖,彎多路險,足足跑了兩個小時。
山腰間,一面掩映在叢林中隨風飄揚的五星紅旗格外耀眼。黃堡鎮大安教學點到了。
清明節,強暴雨迫使7日的課挪到今日。教室里,59歲的董朝兵正在上數學課。
總共10個孩子,最大的8歲,最小的只有3歲半,分成學前班和一年級。因為只有一名老師,孩子們相背而座。董朝兵先教3名一年級學生兩位數的加法,然后讓學生們完成練習題。隨后,他走到教室后方,迅速切換到“學前”模式,教起另7名孩子10以內的算術。山村里沒有幼兒園,董朝兵只能將這些學齡前兒童“托管”起來。
大安教學點的前身是大安村小學。上世紀90年代末,大安村小學還有120多名學生、數十位老師,但是“打工潮”漸漸帶走了年輕人和他們的子女,最后剩下如今的“一名老師十個娃”。雖然只是一個教學點,卻覆蓋了周邊吳家嶺、椴樹、賈角尖、碾子坪、三管石等5個村,孩子們上學可以不用到40公里外的黃堡鎮中心學校。
董朝兵既是校長,也是“全能”教師。說“全能”,因為他不僅要肩負語文、數學、圖畫、音樂、體育、思想品德等全部課程,還要“掌管”后勤,燒水做飯、打掃衛生、生火爐等一人全包。“上課時,我是老師;下課后,我是菜農和炊事員。”董朝兵在學校屋后開荒,種上時令蔬菜。
有時著實忙不過來,董朝兵的愛人伍天鳳步行40分鐘,從家里過來幫忙。昨日中午,伍天鳳為孩子們燉了豇豆肉皮湯,還炒了木耳雞蛋、豆芽、黃瓜等幾道小菜。將菜盛好,伍天鳳就匆匆趕回家,照顧年近九旬的婆婆。
董朝兵上完課,張羅著孩子們洗手、吃飯。飯后,孩子們玩耍去了,董朝兵洗好碗筷,一一放進消毒柜,然后搬把靠椅,坐在太陽地下,幸福地看著孩子們追逐嬉戲。
太陽西下,山色漸暗,孩子們如小鳥歸巢,四散而去。作為教學點唯一的教師,董朝兵堅持駐校。學校空無一人,他除了批改學生的作業、備課、打掃教室之外,只能呆呆地望著對面的青山。深夜,大山里沒有燈火和喧囂,靜得有些可怕。
“習慣了,正好安心備課。”董朝兵微笑著說,山區的教學平淡、無趣,寂寞是最大的“敵人”,但自己總能從這寂靜的時光中找到快樂,一點一點地品味孩子們的瑯瑯書聲、歡笑聲,甚至吵鬧聲、哭叫聲。
“燭”心深處的溫度
自1976年高中畢業從教以來,董朝兵守著這座大山,一守就是39年。
在他簡陋的辦公室里,記者發現了一些折疊整齊的小孩衣褲,這是家長送來、請他為孩子們換洗用的。董朝兵介紹,由于學生年齡偏小,有的經常會尿褲子,為孩子們換洗衣褲是經常的事,“就像幼兒園的阿姨一樣。”
由于學校偏僻,趕上農忙時家長不能按時接孩子,尤其是下雨,孩子讓老人家接送讓人不放心,董朝兵還要肩負起護送學生回家的責任。學校附近的龍潭河,是學生的必經之路,遇到漲水,他就得一個一個背過去。曾經樹枝劃破了他的右眼,落下了殘疾,到現在還有頭疼的后遺癥,可他只是淡淡地談起這件事情,沒有一句怨言。
學生突然生病,是董朝兵最擔心的事情。一年冬天,一個學生突然肚子疼,由于沒有交通工具,他背著孩子跑了5里路,才趕到村衛生室。孩子輸上液后,董朝兵才發現自己汗濕了一背。
教室年久失修、四處通風、到處漏雨。冬天,山里刺骨的寒風刮進教室,孩子們冷得根本沒法兒上課,董朝兵就生幾個火爐,讓孩子們圍著火爐上課。雨天,屋瓦總是冷不丁地漏雨,董朝兵就將孩子挪個地方,繼續上課,待天一放晴趕緊修補。
“董老師人好書也教得好,孩子交給他帶,我們放心。”在校門口等著接孩子的一位家長,提起董朝兵贊不絕口。
“燭”心深處有牽掛
黃堡鎮,全省27個重點老區貧困鄉鎮之一。
董朝兵從小目睹了父老鄉親目不識丁的痛苦:村里找不到一個記工員,無人能擔任會計……因此,長大后當一名山村教師,用知識喚醒沉睡的山鄉,是他一生的夢想。
最令董朝兵自豪的是,39年的山村教師生涯,他教的2000多個孩子從村里走出了大山,其中不少考上了大學,有的當了老板,有的考上公務員,有的像他一樣執起教鞭。今年46歲的吳家嶺村村支書燕長山說:“我一家兩代人都是董老師的學生,女兒現在已經在美國遠洋郵輪上工作。”
而每當看到因為貧困輟學的孩子們,董朝兵總是很痛心。他至今記得,1998年一名才上二年級的男孩,因為交不起100多元的學雜費,決定輟學回家。董朝兵爬了好幾公里的山路,拍著胸脯向家長保證:“只要娃兒想讀書,我來想辦法!”
所謂“辦法”,就是自己替孩子掏錢。同樣接受過他資助的還有黃堡鎮廟坪村章勛平兄妹,董朝兵從微薄的工資中擠出一點錢,資助他們讀完義務教育。據黃堡鎮中心學校教師宋天嫦介紹,山村教學一般是“包班”,孩子沒錢讀書的話,班主任就要當擔保人,先讓孩子讀,如果學期結束還拿不出錢,就得班主任墊上。
而資助過不少孩子的董朝兵家境卻并不殷實。做了26年的民辦教師,到2002年才轉為公辦教師,收入最少的時候,他每個月僅有幾十塊錢的工資,期間不得不靠老婆替人干活補貼家用。家住的土坯房,一到刮風,土塊和千腳蟲直往下落。唯一的兒子因為家境貧困“倒插門”做了上門女婿,說到這時,董朝兵面色鐵青,緊緊抿住嘴唇——在農村,這確實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情。
盡管如此,董朝兵堅信,知識改變命運。在村里,凡是有知識、有見識的年輕人,都蓋起了洋房,過著較體面的日子。
還有一年多,董朝兵面臨退休。“山里條件艱苦,不知道還能不能盼來一個新老師,接我的棒。但是,只要我在一天,只要還有一個學生,我就不會放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