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劉自仙(左)陪老人在水果湖步行街散步
昨日一大早,在武昌水果湖的一處房屋里,81歲的劉志強婆婆就起床了。盡管屋里家具很簡陋,但老人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凈凈。過了一會兒,“女兒”劉自仙給她送來月餅和水果,還扶著她到屋外散了一會兒步。“您家好福氣啊,女兒對您這么好。”在街上鍛煉的鄰居劉爹爹打趣道:您真是個“福婆婆”。
在老人散步的途中,“兒子”陳海仁也從海口給她打來電話,關心她的身體,還說天冷了就接她到海口去住段時間。
其實,劉志強婆婆終身未婚,身邊沒有一個親人,晚年靠拾荒為生,多年來一直租房居住。劉自仙曾是她的房東,陳海仁曾是她的鄰居,但十多年來,兩人早已把老人當成自己的親人,在外人看來,他們儼然成了老人的兒女。
老人住院
一對“兒女”守在病床前
8月28日,記者第一次見到劉志強婆婆和她的一對“兒女”陳海仁、劉自仙,地點卻是在中南醫院。就在前一天,劉自仙打電話給記者,她在給劉婆婆辦低保的過程中,一些環節出現問題,想尋求記者的幫助,約好次日見面詳談。
劉婆婆已經住院三天了,當天要動手術。三天前,劉自仙接到劉婆婆用別人手機打來的電話,電話里劉婆婆說話有氣無力。她趕緊趕到劉婆婆家,看到劉婆婆臉色很黃,躺在床上動彈不得。劉自仙夫婦趕緊將劉婆婆送到中南醫院住院。經檢查,發現是膽總管結石,需要消炎治療,再做手術。
8月28日一大早,記者一進劉婆婆所在的外科病房,就看到一名中年男子正在病床邊悉心照料她。旁邊的病友介紹:“這就是她的兒子啊。”這名男子就是陳海仁。8月25日,劉自仙打電話給陳海仁,告訴他劉婆婆生病住院,在海口打工的陳海仁趕忙跟公司請假,次日凌晨2點從海口趕回。連續兩晚,他都一直在醫院陪床照顧。“不是親兒子,哪個能做到這個份上,照顧得這么細心?”病友對陳海仁豎起大拇指。
病房里,劉自仙說:“我身體不好,一個人難以照顧婆婆,不得已就聯系上陳海仁,沒想到他馬上請假回來幫忙照顧婆婆,我們兩人是首次見面。陳海仁打工賺錢照顧婆婆,付出比我多得多,真的不容易。”
8月28日上午10點,手術結束。手術門一打開,守在一旁的劉自仙趕緊走到手術臺前,小心翼翼地將婆婆輕輕扶起,半抱著放到輪椅上,慢慢推出手術室。陳海仁則在后面提著吊瓶。
老人與“兒子”
街坊的兒子成了她的“兒子”
在病房里,今年45歲的陳海仁有些靦腆地介紹了他和“母親”的故事。
陳海仁告訴記者,他的母親和劉婆婆關系很不錯,他與劉婆婆相識已有幾十年。他母親在世時,時常告訴他,劉婆婆沒有親人,人又很善良,要多關照她。
在陳海仁25歲那年,他母親因病去世。思念母親時,他常會想起獨居的劉婆婆。清晨上班時,他總能看到劉婆婆佝僂著背,掃馬路的身影。有一天下班路過市場,他看見劉婆婆拎著一個編織袋,在垃圾堆里翻爛菜葉,那一幕讓他非常心酸。“母親在世的時候,總教育我要做善事,我相信好人會有好報。因此,我決定將劉婆婆當母親贍養。”
2009年,陳海仁和家人商量后決定,將劉婆婆接到海口,租了房子給她住,照顧她的生活。同時,每年都會給幾千元生活費給劉婆婆,盡著“兒子”的義務。婆婆常驕傲地對外人說,陳海仁是她兒子,陳海仁總是笑著點頭。
9月7日,手術后身體慢慢康復的劉志強婆婆向記者夸起她的“兒子”。大約30年前,陳海仁的母親張女士在中北路車家嶺菜市場里賣飲料,她在市場附近收破爛,一來二往逐漸熟識起來。張女士時常跟劉婆婆提到她的兒子很孝順,看到剛參加工作的陳海仁下班后,總是跑到市場幫母親擺攤賣飲料,劉婆婆時常給陳海仁買點小吃。“他母親生前就當我是姐妹,總是暗中接濟我,還經常拿給我一些衣服,我不知道能為他們做些什么,有時張女士忙得顧不上回家做飯,我會去她們家,幫小陳做個飯,把家里打掃打掃。”劉婆婆稱,張女士去世后,她沒想到陳海仁不僅記得她,還時常來探望她,甚至將她接到海口生活,把她當做母親贍養,讓她十分感動。
老人與“女兒”
因兩個西瓜結下一段緣
“認識劉太婆的時候就覺得很有緣,沒想到一打交道就是十年。”今年59歲的劉自仙談起她和劉志強老人的交往,將這一切歸結為緣分。
劉自仙是水果湖安裝公司的一名退休職工,住在錦繡中北小區,其父親去世得早,母親和弟弟在蔡甸老家務農,種些棉花和西瓜。有時,弟弟會運些西瓜來城里讓劉自仙幫著賣。熱心的劉自仙時常將西瓜免費送給街坊們。2005年7月,劉自仙抱了2個西瓜,送給租住在附近的一名拾荒婆婆,婆婆覺得“這人心腸真好。”便拉著劉自仙聊起天來。
聊天時,劉自仙才知道拾荒婆婆叫劉志強,在她七八歲時從成都逃荒來到武漢,再也沒有回去過,老家是否有親人也不清楚。在武漢這些年,劉志強年輕時做過保姆、保潔,清潔工,后來年齡大了,就靠撿廢品維持生計,一生沒有結婚生子。
“婆婆的身世讓我十分同情,那年她已經72歲了,這么大的年紀還要撿廢品謀生,我心里不好受,就想幫幫她。”劉自仙說,她將水果湖一間1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清掃一下,免費給劉婆婆居住。直到2009年,劉婆婆被陳海仁接到海口居住。“身邊總有人說我是照顧婆婆的‘傻大姐’,幾年下來房租應該有好幾萬了。也時常有人勸我,婆婆年紀越大負擔越重,讓我不要管了,但我一直堅持下來,這種關心早已成為一種習慣。”
劉自仙說,劉婆婆對人很友善。2009年春節,劉婆婆硬塞給她的小孩1000元壓歲錢,怎么推都推不掉。“這都是婆婆辛苦拾破爛換來的,讓我十分感動。我幫她把這筆錢存進銀行,沒有動過。”
一對“姐弟”
接力照顧無血緣關系的老人
盡管“認識”10個年頭了,但直到老人這次生病住院,劉自仙、陳海仁兩人才是第一次見面。
陳海仁說,從2005年開始,他從婆婆口中得知她又多了個“女兒”,他也很開心。有時,他會直接將給劉婆婆的生活費寄給劉自仙,請她幫忙轉交,最多的一次匯了4000元錢。此前,兩人一直通過電話聯系,在電話中,兩人以姐弟相稱。讓陳海仁感動的是,劉婆婆到海口后,劉自仙擔心他負擔太重,也經常匯款給他,總計有一萬余元,讓他照顧好劉婆婆。這次劉婆婆住院的2萬多元醫藥費,也都是劉自仙掏的錢。
去年8月,劉婆婆因不習慣海口的氣候,想回武漢。和劉自仙商量過后,陳海仁將劉婆婆送回武漢。這時,劉自仙原來那間小房子被拆遷,她幫劉婆婆在水果湖商場四樓找到一間住處。商場工作人員聽說此事后,十分感動,免掉了劉婆婆的租金和水電費。
劉婆婆的鄰居張女士稱,每個月,她都能看見劉自仙來看望婆婆,每次都提著牛奶、水果等,直到前不久她和劉自仙聊起來,才知道她們竟然不是親生母女,讓她十分感動。
“姐弟”心愿
讓婆婆能夠安度晚年
采訪中,劉婆婆數度哽咽。她說自己七八歲的時候就從成都一路逃荒要飯到武漢,幾十年來都是一個人。撿破爛、掃大街等最臟最累的活都干過,多虧有一對“兒女”和很多好心人的幫助,她才能活到今天。
陳海仁家庭條件并不好,還有一個兒子在讀大一。對丈夫照顧劉婆婆,陳海仁的妻子起初不太理解。她說,丈夫四處打工,賺的錢并不多,她在外面給人做鐘點工,家里日子過得很艱難。丈夫把劉婆婆接到海口,她覺得丈夫“腦子壞了。”但劉婆婆到海口后,總是爭著在家里做家務,什么事都不讓夫妻倆插手,讓她很感動。
“我也曾無數次想過,為什么還要這樣照顧一位沒有血緣關系的老人,但就像人要吃飯、睡覺一樣,總是會習慣性地提醒老人注意身體,忍不住寄點錢給她,讓她買點好吃的補充營養。”陳海仁說:“以后我依然會這樣照顧下去,讓老人能安度晚年。”
劉自仙說,自己家里兄弟姐妹多,常常需要她照顧。但她更擔心的是,自己年紀也大了,能力也有限,劉婆婆年事已高,她希望盡力為劉婆婆申請一份低保。“走一步看一步吧,不管怎么樣,我們都不會丟下她。”劉自仙和陳海仁堅定地說。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廣告合作 - 網站介紹 - 聯系我們 - 獵頭服務 - 防騙手冊 - | |||
Copyright @ 2020ShuoBo114.com All Right Reserved 碩博人才網 版權所有 第一域名:www.successionplans.net第二域名:www.shuobo114.cn 碩博人才網是提供人才、招聘服務的人才招聘網站,是國內知名人才招聘品牌,信譽保證。并提供招聘會信息、人才市場信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