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來臨,卸下學業重擔的大學生迎來了更多休閑時光,卻也成為詐騙分子眼中的“獵物”。他們利用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易輕信他人等特點,精心設計出刷單返利、游戲交易、機票退改等“暑期定制”騙局。遼寧省營口市公安局西市分局情報指揮中心教導員楊羽結合多年反詐宣傳經驗,為大學生群體拆解騙局套路,助力筑牢暑期安全防線。
刷單返利:“輕松賺快錢”的誘惑
“在家用手機操作,日賺數百,無須押金”這樣的廣告,讓正在假期尋找兼職的大三學生王華(化名)動了心。他在看到刷單可返利的信息后,按照指引瀏覽商品鏈接、下單并寫下好評,初期每天確實能收到100多元返利。
然而,信任逐漸建立后,詐騙分子開始誘導他“拉人頭返傭”,稱發展下線能獲得更高傭金。王華相繼拉來5名同學加入,隨后對方又以“加大投入才能拿更高返利”為由,讓他們增加刷單金額。直到所有人的錢款被卷走,王華才意識到陷入騙局,不僅自己損失慘重,還連累了同學。
“學生想利用假期賺點零花錢的心理很正常,但‘天上不會掉餡餅’。”楊羽提醒,刷單本身就是違法行為,詐騙分子先以小額返利獲取信任,再通過“高額投入”“完成任務才能提現”等話術套牢受害者,最終卷款跑路。這類騙局的核心是利用“貪小利”心理,讓受害者在不知不覺中越陷越深。
游戲交易、機票退改:瞄準暑期高頻需求下手
暑期是大學生游戲娛樂、出行旅游的高峰,詐騙分子也隨之“精準出擊”。
大學生劉曉明(化名)的遭遇頗具代表性。他在網上出售游戲賬號時,對方要求通過“指定平臺”交易。劉曉明在該平臺操作后,頁面顯示“錢款到賬”,提現時卻提示“賬號異常”。“客服”稱其銀行卡被凍結,需充值等額資金解凍,他先后充值2萬元,始終無法提現,才驚覺被騙。楊羽解釋,這類虛假交易平臺的“到賬信息”是偽造的,所謂“解凍費”只是騙子的斂財手段,一旦轉賬,錢款便會流入騙子賬戶。
而在出行領域,機票退改簽詐騙同樣高發。詐騙分子通過非法渠道獲取學生購票信息后,冒充航空公司客服,以“航班延誤”“機械故障”為由,主動提出退款或改簽,誘導受害者點擊不明鏈接或下載涉詐App。“他們能準確說出你的姓名、航班號等信息,很容易讓人信服。”楊羽說,受害者點擊鏈接后,往往會被要求填寫銀行卡密碼、短信驗證碼,或繳納“手續費”“保證金”,最終導致資金被轉走。
演唱會門票與培訓退費:熱點背后有貓兒膩
除了高頻需求,詐騙分子還緊盯大學生群體的興趣點和痛點。暑期演唱會、音樂節密集舉辦,不少學生急于購票,詐騙分子便在社交平臺、二手交易平臺發布“低價票”“內部票”等虛假信息,以“先付定金”“搶票費”為由收錢后拉黑;針對考公、考研學生,他們則冒充培訓機構,以“退費”“升級課程”為由,誘導下載涉詐App或進入詐騙群,套取個人信息和錢財。
楊羽表示,這些騙局都有一個共同點,抓住學生的急切心理,用“稀缺性”“合理性”降低防備。采訪中,一位同學告訴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他曾經為求一張熱門演唱會門票,在對方要求“先付50%定金鎖定座位”時毫不猶豫轉賬,結果不僅沒拿到票,還被拉黑刪除。
家校社聯動+自身警惕:筑牢反詐防線
面對花樣翻新的騙局,如何守護大學生的“錢袋子”?需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合力。家長應關注孩子的資金狀況和網絡使用習慣,發現異常交易或陌生社交賬號及時提醒;學校可聯合公安機關開設“反詐小課堂”,通過真實案例講解騙局套路,將反詐教育融入日常。楊羽表示,大學生自身要提高警惕,牢記“三不一多”原則:不輕信陌生信息,不透露銀行卡密碼等敏感信息,不隨意向陌生賬戶轉賬,遇到可疑情況多通過官方渠道核實。
“發現被騙后,一定要抓住‘黃金30分鐘’。”楊羽特別提醒,立即撥打110或96110報警,提供銀行賬號等信息,便于警方緊急止付。同時,國家反詐中心的12381短信預警也要留意,收到提示意味著可能已被騙子盯上,需加倍警惕。
暑期本該是輕松愉快的時光,卻容不得絲毫大意。面對各類誘惑,大學生們不妨多一份理性與警惕,少一份貪念,用“多核實”打破騙局邏輯,讓詐騙分子無機可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