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走進新能源車企學習科技知識,到田間地頭觀察無人機助農,再到為非遺IP設計智能車……這個暑假,安徽理工大學青年學子社會實踐“科技化”十足,300余支團隊奔赴基層,以青春之名傳播科學家精神,用AI賦能鄉村振興,在科普實踐中打磨各類科創項目,厚植強國之志。
感受科技強國歷程,弘揚科學家精神
7月1日-5日,安徽理工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國家級專項“紅色賡續,星核逐夢志愿宣講團”赴合肥、淮南等地,在尋訪中感受科技報國之心。參觀學習后,實踐團深入淮南市安理社區和周邊小學開展科學家精神宣講活動。
在安徽省科技館,實踐團深入了解我國核事業的艱辛發展歷程。“此次參觀學習,我感受到‘人造太陽’的中國力量。”安徽理工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2024級本科生王文超同學說。
實踐團還來到位于合肥市蜀山區的王文廣老人家中,聆聽老人講述參與核武器攻關的崢嶸歲月。王老說:“青年學生要扎下根、撲下身,腳踏實地努力學習文化知識,為推動科技創新貢獻力量。”
團隊學生尹凌志在實踐心得中寫道:“實踐活動雖然結束了,但科學家精神永遠鐫刻在大家心里,我們要接過時代的接力棒,用專業的學識和不屈的毅力踐行‘兩彈一星’精神。”
科創成果落地生根,AI賦能鄉村振興
這個暑期,該校一批批科技創新實踐團隊走出校園、走向基層,用學科思維解碼鄉村振興實踐。
近日,安徽理工大學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學院“科技賦能鄉土,青春筑夢鄉野”團隊立足安徽新能源汽車優勢產業,走進無為市比亞迪產業園,觀察自動化控制環節與電池性能測試過程。隊員馬子文在記錄參數時說:“生產線的自動化控制精度對團隊調試科創項目——智能小車的傳感器很有借鑒意義。”其間,隊員就智能小車研發中遇到的問題向企業工程師請教,為智能小車續航優化提供新思路。
實踐團隊前往當地小學開展“科創筑夢”校園行活動,隊員們進行智能小車避障、循跡功能演示。團隊指導老師李國彬說,此次實踐收集的技術參數和信息,將用于智能小車項目的迭代升級,暑期實踐成為科創項目提質增效的“練兵場”。
安徽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薪火”金寨實踐團奔赴六安市金寨縣,進行菌菇基地調研、電商直播帶貨、品牌戰略研討。學生們還搭建臨時直播間,為紅薯干、鍋巴等特色農產品搭建出山橋梁。實踐團訪談退役軍人創業者王漢青時,他指著車間墻上“先做人再做產品”的標語說:“我們堅持用高標準做農產品,今年要開發靈芝孢子粉與食藥用菌的復合產品。”
這番對話啟發了隊員創意靈感——基于“藥食同源”理念,幫企業構建“軍旅情懷+健康養生”的品牌故事和營銷思路。“開展助農實踐,為學科競賽項目積累素材,也學到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實踐團負責人元鵬博同學說。
在安慶市岳西縣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基地(試驗區),該校人工智能學院“AI+”實踐隊的成員聆聽工作人員介紹無人機產業現狀。人工智能專業學生呂勇凡說:“走出學校,我們真正感受到科技的應用價值,未來我也會把人工智能技術帶回家鄉企業!”
在黃山市歙縣瞻淇村,該校人工智能學院“AI繪徽韻,智譜振古州”實踐團隊的師生近距離感受非遺“瞻淇魚燈”的技藝和魅力。非遺傳承人鄭冬蛟展示了魚燈制作技藝。參觀結束后,實踐團隊思考如何將AI和非遺傳承結合。最終,一個魚燈造型的智能小車應運而生,并流暢完成了沿軌道行駛及自動避障功能測試。隊員們還與非遺傳承人探討傳統技藝與科技的融合發展路徑。
見證智能科技,激發青春科創活力
7月8日,安徽理工大學礦業工程學院“智探地心”實踐團隊的師生與內蒙古智能煤炭有限責任公司麻地梁煤礦專家團隊進行交流。煤礦技術團隊成員時而拿起紙筆畫圖示意,時而調出設備運行的實際案例視頻,現場為同學們答疑解惑。
師生們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走進寬敞明亮的智能化調度指揮中心,映入眼簾的是一面巨型電子屏,它宛如礦井的“智慧大腦”,實時跳動著井下千米深處的海量數據。當“采煤不見煤”的場景從課本描述變為親眼所見,實踐團隊的師生們感慨道,曾經需要礦工深入采煤的工作面,如今已實現遠程智能操控,這就是科技強國的具體體現。
當天下午,實踐團隊的師生踏上露天煤礦的觀景平臺,眼前的景象顛覆了他們對“煤礦”的固有想象——沒有深不見底的礦井,沒有彌漫的粉塵,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開闊的“露天工廠”。團隊指導教師常聚才說,同學們,一幅“安全、高效、綠色、智能”的現代化煤礦圖景展現在你們眼前,井下不再是粉塵彌漫的“黑匣子”,而是干凈整潔、智能有序的“智慧車間”;作業不再依賴“人海戰術”,而是靠技術創新提質增效。
近年來,安徽理工大學發揮理工科專業優勢,面向安徽省十大新興產業,全方位培養科技創新復合型人才。每年暑假前夕,該校都會面向全校學生征集實踐項目,今年,鼓勵學生聚焦“人工智能+”實踐,將實踐項目與“挑戰杯”等學科競賽備賽工作相結合,帶著課題訪、帶著問題學,了解行業發展現狀。近年來,該校學生實踐的參與度和好評度不斷提升,平均每年有上萬名學子投入暑期實習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