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非誠勿擾2》中,男主角秦奮為患上絕癥的好友李香山舉辦的一場“人生告別會”,讓人印象深刻。近日,在湖北省石門峰名人文化公園,一名女大學生也以這種方式體驗生命的意義。這場特殊的“人生告別會”引發市民爭議。有市民認為不吉利,也有市民主動參與,認為這種生命教育很有創意。(4月1日《北京晨報》)
支持
對死的冷靜思考
點燃新的感悟
據了解,在“人生告別會”儀式上,這名女孩緊閉雙眼,躺在布滿鮮花的“壽床”上。低沉的哀樂聲中,她的一群“生前”好友圍繞在壽床旁,為她默默祈禱,并將疊好的千紙鶴輕輕放在她身旁。此時,旁邊的電視屏幕上,正播放著同學們對她“生前”評價的VCR。5分鐘后,“追思會”結束,這名女生“復活”。她感嘆:“躺下的那一刻,感覺世界都變了,突然有一種好好活下去,享受每一天的念頭。”的確,一個人經歷了“人生告別會”之后,一定會有人生中的真言要表白,一定會有人生中的情感要流露。
應該說,我們生活在一個非常浮躁的社會,而“人生告別會”的出現,卻讓我們浮躁的心理,有了一次寧靜的思考。在自己短暫的一生中,也許我們還有許多事業尚未完成。也許我們虛度了人生中的許多美好時光。也許我們在生活中過多計較個人的得失。也許我們的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卻失去了寶貴的親情、友情、愛情。
經過冷靜的思考以后,我們肯定會感嘆人生中的許多遺憾。心里忍不住跳出這樣一個強烈的愿望:假如再給我一次“生”的機會,我將會怎樣怎樣……
王傳言
■三言兩語
●人要是能倒過來活多好,一睜眼就是100歲,然后一天天地年輕,有了“100歲”的經驗和歲月磨煉,人們知道人生的下一步應該如何去走。
——金春旭
●“生死體驗”,可別成為某些部門和機構的“獨有權力”。
——路志偉
●挺好的,死過一次,會激勵我們在事業上、家庭生活中,應對“危機”的挑戰。
——楊宇峰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點燃自己心中的那盞明燈,好好地活著,堅強地活著,努力地活著,用信心和汗水書寫自己人生足跡的每一步。
——胡斌
●電影中的形式出現在現實中,表達生者對于自己追悼會的模式進行的預演,并無不可。
——王磊
●拿著自己生的時刻體驗死亡的感受,從中能夠學習到對于生命的感悟,從而好好過每一天。
——沈衛東
●經歷死亡,可以給更多的人啟迪。
——牛軍
●多些感悟吧,生命本身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如果生命在荒廢的過程中度過的話,那將是碌碌無為的一輩子,如果每一天都過得有意義的話,這樣的人生才充實。
——馬宜川
我認為,“人生告別會”給人們最大、最深、最強的感觸是:人生如此短暫,我要做的事還有很多很多。正是這種對死的冷靜思考,點燃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一種新的希望,一種新的態度,一種新的感悟。彭愛珍
析因
是一種拓業探索
“生前葬禮”是耶非耶?看待這種“生死體驗”的角度不同,得出的感受自然也會大相徑庭。筆者雖然認同其中蘊含的“珍惜生命”的積極意義,但也并不認為有些市民覺得“難以接受”就是觀念守舊。若是跳出這種非此即彼的思維定勢,我看倒不妨把“生前葬禮”視作一種拓業探索。
從媒體報道可以看出,湖北武漢這場“生前葬禮”活動的主要嘗試和參與者,是該市一家民政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們。由此不難揣測,這所職業學院的畢業生們,其將來的擇業方向,殯葬行業無疑是一個重點。而近些年來,全社會的一個普遍共識是,就業謀職殊為不易,別說有編制的“正式環衛工”會引得高學歷畢業生趨之若鶩,即便是長期以來怕人“另眼相待”的殯儀館崗位,恐怕也早不是讀過“民政職院”就一定能夠輕松進入了。
時移事易,如今有一種就業思想,已經越來越為人們所接受:既要靠政府部門的廣開門路,更要憑自己的努力探索。由此可見,民政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策劃和展示“生前葬禮”活動,就不僅僅是種于社會有益的“珍惜生命”廣場秀,同時也隱含了這么一層潛意:通過“生前葬禮”的嘗試和傳播,讓更多的人從中產生樂觀對待生命的“思想洗禮”,進而愿意在某種時候來“親身感受”一番,這難道不是一種值得開拓的全新創業選項嗎?
“生前葬禮”是一種拓業探索。有了這樣的旁觀思維與視角,對于活人“裝死”的“另類體驗”,我們就可以盡量以包容之心,真正感悟其對生命重視的苦心體現;同樣道理,對于那些少見多怪、一時難以轉過彎來的看客來說,你自然能夠堅持己見,卻也無妨從支持“拓業探索”的思路,對職業學院學生打起的“創業廣告”,多一份善意鼓勵。司馬童
反對
感悟生命
不必“裝死”解讀
生命有一種永恒的意愿,但最重要的是它蘊藏著一種神圣,詮釋著一種生命的價值。人活著,承載著一種希望與信念。強者彈奏生命激情的樂章,弱者懦夫寡志,庸碌無為。
人死去,或許是一種規律,一種升華,一種解脫。為客觀規律而死,是一種回歸;為升華而死,是一種精神;為解脫而死,是一種無奈。
生命是神圣的,如果用“裝死”解讀,你感悟的只是生命的遺骸,而不是生命價值本身。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如果我們利用這有限的生命,創造出無限的為社會、為他人作貢獻的價值來,這才是生命的真諦。
“活著真好”,不完全是指活著衣食無憂,死后有豪華葬禮,而是指自己活著能給社會和他人帶來幸福與快樂。
追悼會上,對逝者作生平簡介,不僅是對逝者的一種肯定,也是對生者的一種啟示。哪怕有的人一生平淡無奇,沒做出什么驚天動地之事,但他能堅強地活一生,盡到了對社會、對家庭、對個人的責任,他的一生也是值得紀念的。
但像逝者扮演的做法,人為獻花,播放扮演者從出生到上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的人生經歷,不僅是把生命視同兒戲,也不可能真正“感悟生命”的價值,大可不必。
筆者建議,如果我們真要“感悟生命”,不妨到烈士陵園或自然災害發生地。來到這些地方,可能我們真的會感悟到,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的生存環境需要每個人去愛護。通過這種形式的感悟,也許我們真能感悟生命的價值,讓生者活得更美好。 萬吉良
評判
創意不足悖論有余
有的人質疑這樣的方式,其實人類的智慧永遠也不能真正抵達死亡的時刻。比如曾經出現的墓地賓館,讓人體驗一下在棺材內的感覺與此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生前進行追思會和在棺材的賓館中體驗死亡之后的感覺從表面上看能夠在生的時刻體驗死,但一個現實就是,那時候的人們并沒有真的死亡。也僅僅是一種形式一種體驗罷了。這種形式和體驗的結果就是淪為一種作秀的方式在招搖撞騙,甚至能夠搖身一變成為商業的模式,那樣的話就走向了體驗死亡的背面,非但不需要有這樣的方式且多余。
不過,生前追思最為悖論的一點是人還活著。既然如此,那些悼詞,那些人們的感言都將不會是發自內心的語言。試想,如果一個人對當事人喜愛至極的話,他可以說一些熱淚盈眶的話;但是如果對她真的有芥蒂的話,在這個時候也不會訴說出自己的心聲。所以,古人說蓋棺定論是有意義的。那就是,人只有在死后才能夠下定論,如果活著的時刻,那些流言蜚語那些真情實感都將不會真正迸發出來成為追思會上的真實內容。因為畢竟這個體驗死亡的人還是活著的,不可能將內心的話和盤托出。
所以,對于這樣的生前追思會,一方面我們可以窺見其對于生命的態度,對于死亡的體驗不是所有的人都希望的,也冒犯了很多人的禁忌,這一點毋庸置疑需要肯定。但是,在這個越來越商業化的世界中,任何的成分、任何真正體驗生命本真的東西都將被蒙上一層質疑的面紗,因為這總是人活著的時候體驗到的,死后將是另外一番模樣。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廣告合作 - 網站介紹 - 聯系我們 - 獵頭服務 - 防騙手冊 - | |||
Copyright @ 2020ShuoBo114.com All Right Reserved 碩博人才網 版權所有 第一域名:www.successionplans.net第二域名:www.shuobo114.cn 碩博人才網是提供人才、招聘服務的人才招聘網站,是國內知名人才招聘品牌,信譽保證。并提供招聘會信息、人才市場信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