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創新力度持續加大,一些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將催生出更多新職業。應采取綜合措施,千方百計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呵護新職業成長。同時,監管措施和手段也要與時俱進
近幾年,“代經濟”開始火起來,比如代購、代駕等。“代經濟”的出現凸顯出當今社會的分工越來越精細化、愈來愈專業化,其中包含了許多新職業。同時,伴隨著“互聯網+”深入推進,社會上還涌現出一大批新職業,如“剝蝦師”“陪跑師”“遛狗師”“朋友圈包裝師”“健康管理師”“失意傾聽師”“漢服造型師”等。
可以說,新職業是信息時代的產物,是在技術創新力量的支持下成長起來的,反映了社會的進步、時代的變遷,是經濟活力迸發的充分體現。隨著科技創新力度持續加大,一些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將催生出更多新職業。
新職業彰顯的是新生活。改革開放40多年來,改變的不僅是我國經濟體量,更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廣大人民群眾已經由解決溫飽轉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老百姓已經不滿足于吃飽,還要吃得精細、吃得有營養,活得有質量、有品位。種種新職業的出現,正是代表著一種全新的生活,更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在職業領域的反映。比如,健康管理師因亞健康人群增加和居民健康意識提升而興起,漢服造型師因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傳統文化而走紅等。
新職業彰顯的是新就業觀。新職業具有新奇特的特征,契合青年人追求獨立、向往自由的個性,反映出新生代求職者就業觀念發生了新變化。新一代年輕人在選擇職業方面更加自我,既注重內心體驗,更注重個人價值發揮,有的可能僅僅是因為不愿意受到傳統職業制度的束縛,有的也不僅僅出于賺錢的需要,而是更多地出于樂趣和新鮮。新職業有效盤活了社會資源,創造出了新的就業崗位,成為勞動力市場不可忽視的力量。
總體上看,新職業既有朝氣蓬勃、活力四射的一面,又有根基不牢、需要引導的一面。因而,有必要采取綜合措施,千方百計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呵護新職業成長。
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對于新職業發展,只要其在合法范圍內,能消除的市場壁壘要堅決消除,能減稅降費的行業要堅決減稅降費,切實為新職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二是深入推進創新發展。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新職業涌現、成長、壯大的原動力和支撐力。要堅持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持續促進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相銜接,進一步推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廣泛應用,持續催生越來越多的新職業。
三是堅持包容審慎的原則。面對新職業,必要的監管不可缺少,相關配套政策要跟進,監管的措施和手段也要與時俱進。比如,在職業準入方面,要制定出臺相應的職業標準、樹起必要的職業門檻;又如,從事新職業的年輕人權益保障事宜要提上重要議事日程;再如,抓緊建立面向新職業從業者覆蓋廣泛的教育培訓體系,加快職業認證體系建設,探索實施職稱評價機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