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只有三名學生上課。
5月22日,當記者初次踏進閔埠希望小學時,立即感覺到這里的冷清。在這所位于安義縣東陽鎮閔埠村的村小里,你幾乎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和孩子們嬉戲歡笑。如果非要找出什么聲響的話,恐怕要等到下課的時候。那時,長達10秒鐘的鈴聲,幾乎會響徹整個閔埠村。
這所小學擁有兩層全新的教學大樓,但大多數教室里卻是空蕩蕩的,沒有學生上課。自從今年3月1日新生報到起,這里總共只有13名學生,外加5位老師。這是一所只有18個人的希望小學。
學校:一棟兩層教學樓5名教師13名學生
閔埠村位于東陽鎮的西北方向,距鎮政府不到3公里。這個有兩三百戶人家的村莊,房屋中最為顯眼的建筑莫過于那棟位于村子西頭建于2006年的閔埠小學了。記者來到該小學,看見校門口掛有“斯圖特春蕾小學”的牌子,學校教學樓為一兩層建筑。
22日上午10時20分,正是上課時間,校園里卻沒有傳來任何讀書聲,教學樓前面的操場上也沒有小學生奔跑嬉鬧的身影。在該小學彭興峰校長的引領下,記者來到了二樓的校長辦公室。所謂的辦公室就是一間教室,里面共擺了5張辦公桌。教室四周墻壁上張貼著各種值班制度,東墻黑板上書寫著教師值班表,教師共有5人。
據了解,教學樓里有8間教室,一間教師辦公室,三間給學生上課。其余的則閑置沒有擺放任何東西。在一樓東側的一年級教室里共有7名小學生。再向西依次是二、三年級,教室內分別有3名學生。
教師:盡管學生少 但該有的課程必須有
彭興峰是一名有30多年教齡的老教師,他目睹了學校興衰變遷。他說,在2006年以前,閔埠小學并沒有“學校”,所謂教室是借用閔埠村委會的幾間平房。直到2006年,閔埠小學的境況為外界獲悉后,香港慈善機構斯圖特基金投資了30萬元,才在舊平房后面蓋起了一棟二層樓的希望小學。
如今,校園依舊嶄新,但學生卻少了。他說,2006年學校最高峰有近200名學生,從一年級到六年級“俱全”。但后來的學生逐年少了,現在只剩下13名學生和5名老師(包括校長)。“要是這13個學生再‘保不住’,我們就‘失業’啦!”一些老師自嘲道,但是他們稱即使剩下一名學生,他們還是要堅守在學校。“我們在學校在,雖然學生少,但課程卻不少。”老師們稱。
家長:盼小孩子去城里讀書
9歲的劉明(化名)是該校二年級中唯一的男生。他雖然一直發現班上同學在減少,但今年春季開學,班上情景還是讓他有些吃驚,原先8名同學中,有5名已轉學了。
望著伙伴們相繼去城里讀書,劉明也盼著轉學。但是因為家庭經濟條件有限,只能在此繼續學習。
劉明的父親談起兒子上學一事顯得一臉無奈:“也想讓孩子到城里讀書,但是家里確實承擔不起,現在只能暫時委屈孩子了。”劉明的父親說,如今村辦小學僅有10多個學生,老師還有信心教好嗎?這是他和多數村民所擔心的。
教體局:大量農民進城致農村學生減少
閔埠小學的空殼化現象并非特例。記者先后走訪了東陽鎮其他村小,發現這些小學的學生都流失嚴重。據東陽鎮中心小學郭疇鈴校長透露,10年前,東陽鎮有村級小學共15所,近幾年隨著農村小學生人數急劇減少,鎮里通過不斷撤并,今年只剩下9所。
而安義縣的情況更為顯著。據安義縣教體局副局長劉德新介紹,2000年,安義縣共有農村小學130多所,到去年農村小學減少到90所,農村小學生總人數比往年下滑一半以上。今年的最新數據尚未統計出來,但數量肯定比去年有所減少。
劉德新認為,農村小學逐年減少的原因,主要是城鎮化速度加快,導致農村人口大量進城,使農村小學生源減少;其次是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農村家庭,都愿意為孩子選擇教學質量較好的城鎮學校就讀,也加劇了農村小學生源減少。
劉德新表示,農村學校空殼化現象在全國已非常普遍,安義縣只是這其中的一個縮影而已。這種情況是我國人口變遷、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結果,在可預見的未來幾年,這依然是一種發展趨勢。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廣告合作 - 網站介紹 - 聯系我們 - 獵頭服務 - 防騙手冊 - | |||
Copyright @ 2020ShuoBo114.com All Right Reserved 碩博人才網 版權所有 第一域名:www.successionplans.net第二域名:www.shuobo114.cn 碩博人才網是提供人才、招聘服務的人才招聘網站,是國內知名人才招聘品牌,信譽保證。并提供招聘會信息、人才市場信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