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智庫(CCG)與智聯招聘于8月12日在北京聯合發布了《2017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對比2015年發布的研究報告,今年報告的調查結果表明,海歸在就業、創業等方面呈現出一些新特點——IT/通信/電子/互聯網行業超越金融業成海歸就業首選,選擇私營、民營企業的海歸比例升高,過半海歸曾創業失敗,近四成海歸認為創業服務不到位。
據教育部數據,2017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達795萬人,相比2016年(765萬)增加30萬人。而截至2016年底,我國留學回國人員(以下簡稱“海歸”)總數達265.11萬人,僅2016年就有43.25萬留學生畢業回國,新增海歸人數已經超過高校畢業生預計增量。
以往,金融業一直是海歸就業的首選行業,但今年的報告顯示,從事IT/電子/互聯網行業的海歸人數超過了金融業。
報告顯示,在海歸就業的前十大產業中,從事IT/通信/電子/互聯網行業的人數最多,占比15.5%。金融業、文體教育/工藝美術、貿易/批發/零售/租賃業/快速消費品/耐用消費品、汽車/生產/加工/制造,占比分別為14.6%、9.9%、9.4%、9%。IT/通信/電子/互聯網行業從2015年的第四位升至第一位,反映出近幾年我國IT/通信/電子/互聯網行業的快速發展。
“身邊不少海歸回國后會選擇從事互聯網科技等新興行業!焙诠庥≡炀謩撌啡饲胗罡嬖V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1992年出生的曲弘宇在留學期間便開始籌劃創業項目,2015年,曲弘宇剛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便回國創辦了一家服裝印花加工工作室。
“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從事傳統行業,這也導致了傳統行業的落后。比如目前國內的服裝印花行業還停留在工業2.0的時代,我們希望能助力產業升級。”曲弘宇說。
報告顯示,海歸就業單位主要集中在私營、民營企業,占比為47.4%。其次是外商/港澳臺獨資、國有企業,分別占16.7%和15.9%。合資企業占比為10.8%,機關事業單位占比5.2%,其它性質單位占比4%。
與2015年相比,海歸選擇私營/民營企業就職的比例明顯上升,增加了11.3%。相應地,海歸選擇外商/港澳臺獨資企業的比例減少了10%,顯示出國內民營企業的人才競爭力逐漸增強。
針對民營企業成為海歸首選的現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呼吁:更多的海歸能夠到包括政府、各種社會組織在內的公共部門中工作。薛瀾認為,中國未來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公共部門的改革、國家治理體系以及治理能力的建設。
調查顯示,52.9%的海歸創業者有創業失敗的經歷。在當前海歸創業項目的挑戰這項調查中,數據顯示近四成被調查者認為相關創業服務不到位。只有不足三分之一的被調查者認為創業園區、孵化器等創新基地和平臺對其幫助非常大或較大。
從創業所需支持方面的調查結果來看,三成以上的受調查海歸創業者認為,在創業中最需獲得市場開拓、金融服務、創業輔導、財政經費支持、人才引進、管理咨詢服務、公平市場環境、稅收優惠、創新場所等方面的幫助。其中創業輔導的需求日益急切,與2015年的調查結果相比,海歸創業者對于創業輔導的需求增長了14.7%。
比2015年的調查更進一步,報告今年首次調查了創業園區、孵化器等創新基地和平臺對創業企業的幫助程度。從調查結果來看,被調查的海歸創業者認為創業園區、孵化器等創新基地和平臺對于創業發展的幫助并不明顯。
曲弘宇也表示,海歸創業者對于國內創業的相關政策并不熟悉,這也是海歸創業的一大困擾。“如果有關部門能夠建立相應的海歸創業對接服務機構,讓海歸更快捷地了解國內的創業政策,這當然是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