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記者的采訪中,很多參賽選手都表示,如今更需要關注的是那些來自中小企業或欠發達地區的技能工人。福建集美工業學校教師張代垚坦言,當年的同學中,如今還在做鉗工的幾乎已經沒有了。
“一個很簡單的邏輯是,如果工作只能讓人獲得一份糊口的工資,那人們自然就會選擇更加輕松的行業。”他說,現如今,來自中小企業或欠發達地區的技能工人普遍工作任務繁重、工資待遇較低、缺少工作獲得感。
他建議,一些省級、市級賽事資源能更多關注到這部分群體,“獲獎會有一些獎金,拿到名次還可以獲得榮譽稱號、技能證書和職稱提升,每個月有相應的補貼,更關鍵的是精神上的滿足和自我肯定。”他說,“一些競賽辦得比較好的省份,相應的他們的制造業也比較發達,招人也沒有那么困難。”
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鉗工馬鳳喜也表示,很多來自中小企業的朋友心氣兒很足,愿意鉆研,但更多時候是在“閉門造車”。身邊缺少資源、沒人傳授經驗,很需要得到指點。
他認為,一些企業間的技能交流、技能比武可以為這些工人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慢慢地整個社會的技能水平就會有一個總體的提高。“很多時候只需要捅破一層窗戶紙。”他告訴記者,“我曾在外出時與一名同齡的技工有過交流,當時他還用著很老套的方法和工具,向他分享了我自己使用的工具后,他的技藝突飛猛進。”
作為大賽的受益者和技能工人中的佼佼者,大家普遍認為,技能大賽是短時期內解決這些“人才洼地”現狀的一條捷徑。徐工基礎工程機械有限公司鉗工陳增,通過近年來取得的成績,每月能夠領取技能補貼,擁有“徐工工匠”的專屬工號牌,還拿到了徐工集團的股份,成為一名小股東。
浙江省機電技師學院教師黃鄒凱,在去年第十七屆“振興杯”上拿到第九名,憑借這份獎項,他得以成為一名職業院校教師。“之前我從來沒想過能到學校當老師,可以說大賽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這是為全國青年提供的舞臺,我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技能工人可以通過這樣的賽事改變他們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