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就業群體是城市美好生活的重要創造者。作為平臺經濟重鎮的浙江省杭州市,近年來一直持續加強對新就業群體的合法權益保障,以情暖“新”,用愛關“新”。
為更好凝聚和服務新就業群體,推動構建新就業形態健康用工關系,大力營造支持平臺經濟健康發展、關心關愛新就業群體的良好社會氛圍,杭州從政策引領、創新舉措、優化服務等多方面,持續推動新業態高質量發展。
提供一站式“家園”服務
位于杭州市上城區凱旋路247—1號的6層樓房,掛著“諾巢公寓”的招牌,快遞小哥張浩東就住在這里。
“一張床位每個月僅600多元,是市場價的1/3。”小張是河南人,在杭州從事快遞行業已有7年,如今他不僅住進了廉價且環境優美的公寓,工作之余還能在公寓內的“尚小驛”服務站點歇腳休息,在“小哥食堂”就餐。
小張說,在寸土寸金的杭州市區能享受如此暖心的服務,讓“漂”著的心逐漸安定下來,“這里就像我們的家。”
快遞員、外賣員們騎電動車,充換電不方便,“尚小驛”服務站點“承包”了一處高架橋下的空間,設置電動車停放區域,配備7個換電柜、100個換電口;“小哥們”早出晚歸總錯過飯點,“小哥食堂”特地推出了“夜宵檔”……“尚小驛”服務站點負責人王琢如介紹,“諾巢公寓”目前入住了700多名快遞配送員,日均200多名快遞配送員在站點享受了“住、學、健、食、樂”一站式“家園”服務。
上城區樓宇經濟發達,新就業群體集聚于此。坐落在杭州“窗口”城區、方圓1.6平方公里的湖濱商圈,每天就有數以千計的外賣員、快遞員和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群體奔走忙碌。酷暑寒冬,他們累了渴了,都能在“尚小驛”歇歇腳、喝口水。
上城區委社會工作部有關負責人介紹,以新就業群體的需求為導向,由上城區組織部統籌、多部門聯動,重點解決“急難愁盼”問題,這便是建設“尚小驛”服務站點、辦好民生實事的出發點。如今,上城區在商圈、樓宇、小區等新就業群體活躍處建立了164個“尚小驛”服務站點,為快遞員、外賣員們提供暖心歇腳、醫療應急、便利服務等6大類24項服務,打造了10分鐘可及的溫馨“港灣”。
在杭州市拱墅區,也活躍著類似的“小哥驛站”。祥符街道某商場門口處專門設置的“小哥泊位”,設置電動車換電柜。針對車難停、電難充、無處吃飯休息等新就業群體的煩心事,祥符街道在綜合體廣場等處打造了24小時不打烊的“小哥驛站”,在提供休息服務的同時,還配套冰箱、微波爐、雨具護具以及飲水、充電設備。
充分保障新就業群體合法權益
前不久,拱墅區快遞小哥小王遇到了一件煩心事:當初和快遞網點約定好“新工薪資8000元保障”,然而沒過多久,該營業部關閉了,網點負責人以其當月派件量不達標為由拒絕支付小王工資。負責人還表示,雙方沒有勞動關系,只是“合作關系”。
多次溝通無果后,小王想起了附近有一家拱墅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石橋(新業態)派出庭,就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前去求助。
接到案子后,派出庭工作人員聯動石橋街道司法所等職能部門,查找到該營業部負責人。從小王與網點的勞動關系是否成立入手,一步一步“抽絲剝繭”,逐漸捋清了案情脈絡,并組織了庭前調解。最終雙方達成一致,小王追回勞動報酬3481.91元。
近年來,隨著新業態經濟的快速發展,杭州新就業群體隊伍日益壯大,充分保障新就業群體合法權益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以小王所在的拱墅區石橋街道為例,該街道現有中小型企業和個體工商戶1.8萬余家,新就業群體人數較多。如何更好地幫助該群體更快地解決勞動糾紛、不讓“薪酬”變“心愁”?
為此,去年6月,拱墅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成立了拱墅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石橋(新業態)派出庭,將新業態勞動糾紛處置作為主攻方向,有效幫助新就業群體壓縮維權時限。截至目前,石橋(新業態)派出庭共受理案件197起,涉及總金額225.5萬元。
“石橋(新業態)派出庭充分保障新就業群體的合法權益,街道也將全力推動資源共享,讓石橋(新業態)派出庭輻射范圍更廣,最大限度把勞動糾紛化解在基層。”拱墅區石橋街道社區治理服務中心主任俞紫陽說。
杭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杭州市郵政管理局等10部門聯合制定《杭州市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實施辦法(試行)》,聚焦新就業群體合法權益保障問題;實施“暖蜂行動”,協助新就業群體解決勞資糾紛……關心關愛新就業群體,杭州一直在努力。
今年9月,14家快遞企業在杭聯合發布《快遞員關心關愛承諾踐行五大措施》,承諾將依法與快遞員簽訂勞動合同,為其辦理社會保險登記,年底前全日制員工勞動合同簽訂率達90%以上、社保參保率達70%以上,并逐步實現快遞員工傷保險全覆蓋。這是浙江快遞企業集體對快遞員許下的承諾。
掛牌“小哥友好小區”
杭州市錢塘區白楊街道江山云樾南府東門,外賣員小林拿出手機,掃了一下入口處張貼的“小哥碼”,手機顯示屏上立刻跳出“掃碼成功”的提示信息,小林快速通過進入小區送餐。
小林是錢塘區“小哥碼”的注冊用戶。“現在一掃碼就可以進小區了,比之前手寫登記方便多了。”小林說。
小林表示,有的小區管理相對嚴格,外賣員需要在門衛處煩瑣登記各種信息,再一路小跑進門送餐。有的小區因物業無法確認外賣員身份,出于安全考慮,不讓外賣員進門,只能等業主前來取餐,無形中延長了配送時間……長此以往,便形成了配送“最后一百米”的尷尬。
為破解快遞員、外賣員面臨的“門難進、車難停、樓難找”等局面,錢塘區推出創新之舉。今年7月,錢塘區委社會工作部工作人員一線走訪了轄區內50多個小區,通過蹲點調研、現場座談、協商議事等形式,與業主、物業以及配送站點、快遞員、外賣員等交流,收集意見建議、優化工作舉措,在30個試點小區掛牌了“小哥友好小區”。
這些小區大門處張貼專屬二維碼,快遞員、外賣員們只需拿出手機掃一掃,便可實現身份認證,還可線上查看“小區地圖”,“一鍵導航”迅速定位送餐送貨樓棟。同時,小區也可以掌握這些小哥的行動軌跡。
以白楊街道凌云社區為例,該社區共有4個住宅小區、2個商業綜合體,常住人口超1萬人,用餐高峰期外賣量極大。“我們站一共有231名外賣員,以前每人平均每天送50多單。現在免登記后,大家都說送餐速度明顯快了,完成的單數也增加了,平均一天可以多賺三四十塊錢。”凌云社區某外賣平臺站點負責人肖貫恒說。
錢塘區還制定了《錢塘區“小哥暢行”十條意見》,劃分快遞員、外賣員專屬車位、設置騎手換電站、提供接駁工具等,為這些小哥“暢行”開辟“綠色通道”。
聚焦新就業群體吃、住、行、休憩、托育、保障等現實需求,錢塘區創新推出“小哥關愛”十大舉措,用心用情為“小哥們”打造第二個“家”:158個“小哥之家”提供休憩場所;社區食堂內,15元就能吃上一頓兩葷兩素的“騎手套餐”;每月僅需600元就可拎包入住“藍領公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