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上海市松江區結對幫扶云南彝良縣以來,兩地持續深化滬滇勞務協作,通過用好協作資金、精準對接交流、縣域崗位擴容等舉措,促進廣大農村勞動力穩崗就業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彝良縣32萬余名農村勞動力中外出務工人員超過25萬人,因此,穩住勞動力轉移就業就穩住了群眾增收的基本盤。”松江區在彝良縣的掛職干部牛斌告訴記者,抓實勞動力轉移就業一直是深化滬滇勞務協作促進群眾增收的重要任務。3年來,兩地人社部門秉持“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理念,先后開展對接互訪14次,在群眾就業意愿、企業用工需求、優化就業服務、打造勞務品牌等方面達成共識,通過共建勞務工作站、舉辦巡回招聘會等方式,持續深化勞務協作,全力促進群眾增收。
今年1月底,上海市松江區人社部門攜手32家企業、10家人力資源公司到彝良縣舉行滬滇勞務協作專場招聘會,將5000余個就業崗位送到群眾家門口。2月底,3219名群眾奔赴上海、浙江等地務工。據了解,近3年來,兩地已聯合舉辦專場招聘會及巡回招聘會45場次,提供就業崗位4萬余個,開展政策咨詢1.5萬余人次,達成就業意向2000人;兌現異地就業穩崗補貼516萬元,促進5100余名勞動力轉至省外穩定就業。
除了提供現成崗位,兩地還積極開發新崗位帶動就近就業。在彝良縣發界安置區巴食川珍幫扶車間,一條條竹筍深加工生產線作業繁忙,百余名務工群眾忙著分揀、切片、包裝鮮筍。“3年前從深圳打工回來后,我就一直在這里上班,隨著技術越來越熟練,月工資從1500多元漲到了4000多元。”安置區搬遷群眾周啟榮說。
發界安置區是昭通市大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是2.5萬余名偏遠山區搬遷群眾的“新家”。為促進搬遷群眾就近就業,彝良縣立足竹產業資源稟賦,引進巴食川珍食品公司打造竹筍深加工生產線,公司還借助滬滇協作機遇,與上海來伊份合作研發新產品,并在上海市場運營旗艦店,推介竹筍、天麻等彝良土特產,帶動了180余名搬遷群眾就地就近就業增收。
自滬滇協作開展以來,兩地以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為重點,培育了一批“居家式”“廠房式”“產業基地式”幫扶車間,累計帶動1200余名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
此外,為幫扶彝良縣的困難群體就業,松江區還不斷加大勞務協作資金投入力度,充分發揮鄉村公益性崗位兜底幫扶就業作用,對摸排出來的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的弱勞力、半勞力進行托底安置。截至目前,已投入滬滇勞務協作資金909萬元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1053個,托底安置“一有兩無”零就業家庭勞動力就近就業3100余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