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話題“勞動仲裁怎么成了求職污點”登上微博熱搜榜,引發網友熱議。與此同時,“仲裁歧視”也作為一個熱詞迅速火爆起來。
事情緣起于一篇央視網的報道。據報道,一段時間以來,不時有勞動者在社交平臺發帖反映,離職時被HR“提醒”:“不要輕易申請勞動仲裁”;也有求職者因有過仲裁經歷被新公司拒絕錄用;還有勞動者遭遇收入降低或勞動合同解除,想要申請勞動仲裁,卻又擔心影響接下來的求職……
從勞動報歷年積累的采訪記錄來看,有這方面顧慮的不只是勞動者,還有企業,且占比不小,甚至有勞動者和企業為了消除此前的訴訟記錄,求助于社會上的征信修復機構,由此形成了又一條求職“產業鏈”。
受訪對象:
有顧慮的不只是勞動者
據報道,求職者在收到錄用通知后,可能因公司背調得知其有過勞動仲裁的經歷,而被取消錄用決定。這樣的經歷是否會增加求職者的顧慮?記者隨機尋訪了三十余名與企業之間存在爭議的勞動者,有近一半(約46%)投訴人反映,曾經為“申請勞動仲裁會影響下一次就業”擔心過。另有兩成受訪者認為,企業違法在先,這樣的不良企業,就應該通過司法途徑,使其接受懲罰:“如果能在網上公之于眾更好,給以后有意向進入這樣企業的勞動者以警示。”
調查中,還有一小部分投訴人選擇“不在意”,他們普遍認為,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僅憑一兩條記錄就拒絕錄用一名求職者,這樣的企業不去也罷。有意思的是,在調查過程中,記者發現,雖然選擇“有顧慮”的占比最大,但這部分人群最后基本都選擇了申請仲裁。
對于受訪者普遍提到的顧慮,記者又對部分企業進行了采訪。醫療行業企業資深HR薛先生透露,現在稍有規模的企業都會做背調,一般通過兩種方式:HR本人或是第三方專業背調公司。如果在背調過程中發現曾經申請過勞動仲裁,或是有過訴訟記錄,肯定會引起企業關注。事實上,不只是有仲裁和訴訟記錄,甚至勞動者屬于非主動離職,也會引起企業關注。不過,大部分盡責和專業的HR,不應該也不會基于一個單純的記錄就做判斷,“我們通常會要求進一步了解和調查相關事實”。同時,薛先生也解釋,作為企業方,自身的仲裁記錄也很重要,“我們會盡量避免勞動爭議,一方面,打官司畢竟耗時耗力,另一方面,案子多也影響招聘,我想沒有誰會愿意去一家整天被員工告的企業。”
在人力資源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屈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就以往的經驗來看,是否有仲裁記錄多少都會對求職者產生影響,事實上不只是企業,求職者在找工作時也往往會上網查詢求職企業過往的記錄,以此判斷該企業是否可靠。
現象調查:
征信修復是否有奇效
是否有仲裁記錄或訴訟記錄成為影響求職招聘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降低這方面的影響?在此背景下,對過往經歷進行“消除”,尋求專業機構幫助成為一種選擇,征信修復這條求職產業鏈應運而生。
按照征信修復機構的介紹中所說,可專業處理裁判文書、行政處罰、司法案件、被執行人、企查查、天眼查等消除公示,記者嘗試著聯系了幾家機構,大部分機構的客戶主要針對企業方,個人記錄的刪除只有少部分機構受理,具體費用從500元到數萬元不等,相差巨大。當記者詢問,記錄刪除需要當事人提供哪些信息時,對方回復,只需企業名稱和案號即可,其余事項,機構會全權代理。
當記者試探性地詢問具體細節時,對方只反復強調“可以消除記錄”“具體電話細聊”。
隨后,記者又搜索網上關于“征信修復”機構的可靠性,發現此類機構數量繁多,魚龍混雜,有“正規軍”也不乏一些打著征信修復幌子的詐騙中介,因修復征信信息落入騙局的新聞時有發生。
業內人士:
仲裁記錄不可隨意消除
征信修復機構是否靠譜?仲裁記錄是否真的能夠消除?據業內人士介紹,這個問題并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首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個人誠信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以及征信管理相關規定等明確,要完善個人信息安全、隱私保護與信用修復機制,包括明確各類公共信用信息展示期限,不再展示使用超過期限的公共信用信息,暢通信用修復渠道等。去年5月,失信行為糾正后的信息修復管理辦法也已實施,不過,信息的修復主要對象是失信主體,且修復需要具備一定的先決條件,并非隨意刪除。所以,在選擇征信修復機構時還需擦亮眼。
其次,就勞動仲裁記錄而言,通常是不可以隨意消除的。勞動仲裁機構作為公正第三方,其記錄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對于維護勞動者權益和保障企業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勞動仲裁記錄的消除涉及到勞動者和企業之間的權益平衡問題,因此,記錄消除應該在保護雙方權益的前提下,綜合考慮公平、合理和倫理等因素。
最后,對于勞動仲裁記錄的消除,可以通過法律程序來進行申請。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勞動者或企業可以向勞動仲裁機構提出申請,要求對勞動仲裁記錄進行消除或者修改。
但是,這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和程序,同時,勞動仲裁機構也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審查和裁決,確保消除或修改記錄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