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結束后,志愿填報成為考生和家長最關心的話題。為進一步加強對考生的志愿填報服務,教育部“陽光高考”信息平臺面向高考生今年首次開放“陽光志愿”信息服務系統,基于招生、就業、調查、測評等大數據并結合深度專業和職業解讀,提供志愿推薦、專業介紹、心理測評、就業去向及前景查詢等服務,且服務均免費。考生和家長可在教育部官方公眾號“微言教育”掃碼進入“陽光志愿”系統。教育部也提醒考生和家長謹防四類有償“志愿填報指導服務”陷阱。
平臺提供個性化志愿參考建議
“陽光志愿”信息服務系統集合了權威、詳盡的專業庫、院校庫、就業前景情況等數據,為填報志愿提供多元參考信息,幫助考生“選大學,選專業”。教育部邀請國內權威心理專家研發了相關職業測評工具,從興趣、價值觀、人格、學科傾向綜合四維度,幫助考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專業和職業傾向。依據往年錄取情況,系統還能根據考生高考成績(位次),按照“沖穩保”的填報原則,結合心理測評結果,個性化生成志愿參考建議,并展示錄取情況、專業滿意度、就業去向等全方位數據。
各地高考成績發布前后,教育部“陽光高考”平臺將舉辦“2024年全國高考志愿云咨詢周”活動,組織2000多所招生高校在線為考生、家長提供準確權威、周到細致的志愿填報咨詢服務。各地還將遴選一批考試招生機構業務能手、招辦主任、骨干教師等組建本地志愿填報指導專家隊伍,通過公開課、網絡直播、短視頻等方式對投檔錄取辦法、志愿填報流程方法及注意事項等進行權威解讀和廣泛宣講。
志愿填報指導服務變“生意”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社會上出現有償志愿填報指導服務,有的收費高昂,逐步發展成一門“生意”。但是高昂的收費沒有都帶來優質的服務、準確的指導,一些考生和家長因此受騙上當。近日一位2023年的高考生家長就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去年的經歷。據他說,他最初是被一個微信公眾號的宣傳語“考得好,不如報得好”吸引住的。“家里沒人上過大學,我們和孩子都對應該選什么大學、什么專業沒細想過。據兒子的班主任說,他的高考成績位于本市一所大學往年錄取線的‘門檻’上,讓我們好好考慮,或者咨詢學校。我們也不知道上哪去咨詢學校,所以看到這個號稱‘志愿填報專家’的公眾號就動心了。”在與“專家”通過一次電話后,他繳納了6600元的“一對一專家指導費”,對方承諾保證被上述大學第一志愿錄取,否則退款。最終孩子的確踩著“門檻”被這所大學錄取了,但落到了該校分數線最低的一個冷門專業,孩子對這個專業完全沒有興趣也看不到前途,入學后學習信心大受打擊。
后來他們才明白,“專家”所謂的保證被錄取,訣竅就是在報志愿時“服從調劑”。事實上,即使沒有交錢接受這個“專家”的指導,他們自己選擇“服從調劑”也會被錄取;或者不選擇“服從調劑”,可以另擇一所大學感興趣的專業,如今悔之晚矣。
四類收費“指導”陷阱要小心
教育部提醒廣大考生和家長,謹慎對待市面上的志愿填報指導服務,切勿輕信“高價”指導咨詢,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和志愿填報風險。常見的“高價志愿輔導”陷阱有四類:
一是一些機構或個人宣稱擁有所謂的“內部大數據”,能確保考生進入心儀的專業,其實這些數據并不準確,甚至存在誤導性;
二是一些機構打出“高考志愿規劃師”“權威專家團隊”等旗號,以此增加權威性騙取考生和家長的信任,實際上他們并無相關資質和經驗,有的甚至是臨時招募的社會人員,按照總部提供的“臺詞”提供輔導,導致家長不僅花了冤枉錢,還可能報錯志愿;
三是一些機構利用考生和家長的焦慮心理收取高昂費用,服務內容“看人下菜”,存在價格欺詐的嫌疑;
四是一些機構過度強調某些專業的就業前景,制造“熱門專業”的假象,甚至發布所謂的“專業排名”,以此來吸引考生購買服務,背后真實目的還是兜售課程、販賣咨詢服務,導致一些考生誤入自己不喜歡、不適合的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