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近年來,山西省大同市強政策、拓崗位、優服務,鼓勵多渠道多層次創業就業,行之有效的“組合拳”,實現了樂業大同、幸福增收的美好愿景。
內增外拓 激發就業活力
“大同的工作環境好、城市的生活壓力小,很多在外地漂泊的同學都很羨慕我們現在的生活。而且在這里我能切實感受到政府對企業的支持。”與愛人一同在山西潤迅科技有限公司工作的魏國鑫對自己從外地回到大同發展的選擇非常滿意。
山西潤迅科技有限公司是大同市推動第三產業成為吸納創業就業主力軍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大同市從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角度出發,立足資源優勢,把握數字經濟發展機遇,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的數據呼叫(標注)產業集群,走出了一條“產業+就業”的大同路徑。同時,成立了數字企業就業服務專班,為企業提供“一對一”就業跟蹤服務,用實際行動幫助企業引進人才、留住人才。截至2023年底,全市數字產業聚集了字節跳動、科大訊飛等29家知名企業,目前已累計創造了1萬多個就業崗位。
畢業于廈門集美大學的王隆,是第二批入職京東科技的員工,從接線客服到客服主管,再到如今的客服經理,他一步一個腳印實現著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不只在企業,大同市的職業院校也順勢而為,開設數字服務專業,吸納了大批本地和外地學生。這些學生畢業后的主要目標流向就是大同數字產業。
對內轉型增容量,對外提質拓渠道。大同市還大力實施“打造京津冀優質勞務輸出地”戰略,研究勞務品牌培育、明確勞務輸出目標、制定勞務輸出方案,以“天鎮保姆”“云岡親人”“北方好焊”等知名勞務品牌為引領,全力做大做強勞務經濟。先后在北京榮軍集團設立大同市駐京津冀勞務就業服務總站,在天津恒佳公司設立大同市駐天津勞務就業服務站,并與北京中國石油大學、中央戲劇學院等18所高校建立了勞務輸出通道。2023年輸往京津冀地區就業人員達1242人。
“孩子通過‘大同就業’抖音號找到了一份有五險、管吃住的工作。市就業和人才服務中心不僅為孩子購置了生活用品,還有送站服務,讓我們感到非常溫暖、貼心。”赴京青年劉寧的母親說。
今后,大同市還將進一步健全勞務輸出服務體系,整合優勢資源,不斷創新創優勞務品牌建設,強化信息共享、精準供需對接功能,打造京津冀優質勞務輸出基地。“2024年,我們在京津冀地區再設立2個勞務就業服務站,新培育1個省級勞務品牌。”該市就業和人才服務中心負責人表示。
聚焦創業 深挖就業潛力
創業是就業之源。為營造創業就業良好氛圍,發揮創業帶動就業倍增效應,大同市人社部門聚焦創業者在場地、資金、人才支持等方面的實際需求,認真梳理該市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匯集創業資源信息,健全和完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不斷加大“省級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和“大學生就業創業示范基地”創建力度,以創業促就業,以優質就業回饋創業發展。2023年,僅從事“職業教育+就業幫扶+創業孵化”的山西陽光集團累計培訓汽車服務專業技術人員780人,吸納孵化汽車服務初創企業86家,直接帶動就業300余人。
“我最初在醫院工作,后來醫院轉型為康復中心。為了讓老人們多動手延緩衰老,我便萌生了做文創手工的想法。剛開始的時候是做展品,隨著產品成熟,就進社區進校園開展培訓。”創業者楊雪飛說。目前,她創立的“飛天結藝”項目已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制作團隊遍布該市所有縣區,帶動了數千名賦閑婦女增收。
鄉村振興建設方興未艾,吸引了許多人回鄉創業。他們通常具有比較專業的涉農工作經驗和技能,創業也主要集中在農業綜合開發、農產品加工銷售、鄉村旅游、綠色食品以及電子商務等與當地特色優勢緊密相關的行業,帶動了農業經營向產業化、規模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延長了農業產業鏈條。
返鄉創業的聶慧通過引進高科技農業設備,實行訂單式育苗,育苗量達5000萬株,種植面積達2萬多畝。合作社成為全市乃至全省的行業標桿。他也被評為全省第四批農村創新創業優秀帶頭人、第二屆“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等。
創業不僅解決了勞動者自身的就業問題,也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釋放出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大同市將構建融入京津冀大學生創業共享共同體,利用大同市大學生就業創業基地、大同市轉型匯智創新城現有資源,深入推進青年就業創業工作,激發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創業就業活力和內生動力。同時,加強品牌性技能培訓,賦能創業就業思想,為創業者提供全生命周期創業公共服務。
“共情”服務 增添就業動力
“本以為工作不好找,多虧了政府舉辦的招聘會,這個新年實現了我在家鄉就業的愿望。”應屆畢業生靳寧在招聘會現場逛了一圈下來,他發現自己主修的設計專業有不少對口崗位,特別高興。
為更好服務穩就業保就業工作,大同市積極構建全鏈條人才政策體系,先后出臺“雙十六條”人才政策、《大同市2023年柔性引進人才若干措施》等優惠政策,滿滿的引才誠意、暖心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讓大同成為廣大勞動者創新創業的熱土。
作為就業重點群體,高校畢業生始終是大同市促就業工作關注的重點。在政務大廳,大同市專門設置了“高校畢業生一站式服務專區”,開設6個服務窗口,免費為高校畢業生提供政策咨詢、求職登記、職業介紹、就業(創業)指導、就業見習、公益崗位服務、檔案服務、人事代理等優質高效的就業創業服務。啟動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攻堅行動,及時建立和完善2023屆未就業畢業生實名臺賬,實施“就業見習崗位募集計劃”,擴大見習規模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
歸屬感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關鍵因素。近年來,大同市千方百計拓展就業渠道,努力打造“有溫度的公共就業服務”。市就業和人才服務中心不斷組織開展就業服務進社區、進園區、進校園等活動,以形式多樣的線上、線下專場招聘,為求職者和用工企業“雙向奔赴”搭建了寬闊的橋梁。僅2023年,該中心就組織舉辦線上、線下招聘會126場,接待用人單位996家次,提供就業崗位34548個,辦理求職登記22163人次,達成就業意向33195人次。
“好多工作人員還公布了自己的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全天候’為我們答疑解惑,讓我們感到了‘家’的溫暖。”求職者賈紅笑著說。
圍繞“融入京津冀、打造橋頭堡”重大使命,大同市將繼續聚焦重點群體和產業需求,分類施策精準服務。在做好常規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工作基礎上,全力實施“四大賽道”“十大平臺”用工服務保障,進一步完善線上線下公共就業服務功能,針對企業用工需求,推進“一賽道一專員”“一平臺一專員”“一企一策”精準對接;建立區域性就業服務聯盟,整合資源實現就業服務“1+1>2”的倍增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