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 點
維護好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工會組織可以從推動完善政策法規、加快推進建會入會、保障勞動經濟權益、提供優質高效服務、引導提升技能素質等方面發揮作用。
隨著數字經濟、平臺經濟的迅猛發展,依托互聯網平臺就業的貨車司機、網約車司機、快遞員、外賣配送員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大幅增加,成為我國勞動者大軍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傳統就業形態勞動者相比,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在用工形式、組織方式、勞動時間、收入報酬等方面有很大不同,由此帶來的勞動關系認定難、勞動基準確定難、社會保險覆蓋窄、職業安全保障差等問題給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帶來挑戰。
工會作為職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共同維護好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去年下半年,人社部、全國總工會等8部門出臺的《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全國總工會專門下發的《關于切實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意見》等政策文件,為工會組織做好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工作提供了更加清晰、更具操作性的工作路徑。在實際工作中,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發力做好此項工作。
推動完善政策法規是治本之策。解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維護問題,最根本的要靠政策法規的健全完善和有效落實。一方面,要加強源頭參與,充分發揮政府與工會聯席會議制度、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的作用,聯合有關方面共同推動健全新就業形態勞動用工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完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職業安全等方面的相關政策規定,著力構建起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的政策法規體系,使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推動政策法規貫徹落實。從推動《指導意見》《意見》落地落實入手,讓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的相關政策見到實效,筑牢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維護“保護網”。
加快推進建會入會是基本前提。發揮工會組織在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上的重要作用,推進建會入會、夯實組織基礎是基本前提。一要發揮頭部企業的引領作用。聚焦對行業、領域有較強影響力、帶動力的互聯網平臺企業特別是頭部企業,集中攻關推動組建工會,進而帶動下屬公司、關聯企業普遍建立工會組織,廣泛動員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加入工會。二要發揮行業工會的輻射效應。充分發揮行業工會組建方式靈活、覆蓋范圍廣泛的特點和優勢,把加強行業工會聯合會建設作為吸收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入會的主渠道之一。三要發揮區域工會的兜底功能。依托鄉鎮(街道)—村(社區)—基層工會“小三級”工會組織網絡,在對應園區、商圈、樓宇等建立相應區域工會,推行工會網格化模式,最大限度地把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組織到工會中來。同時,探索流動窗口入會、職工溝通會現場入會、網上入會等靈活入會方式,讓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線上線下都能找到工會、加入工會。
保障勞動經濟權益是維權重點。現階段,做好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工作,最核心、最緊迫的就是保障好他們的勞動經濟權益。立足工會職能,突出抓好三個方面。一是用足用好集體協商手段。按照先易后難原則,積極推動在外賣配送、網約車等新業態行業建立健全集體協商制度,引導行業協會、頭部企業就行業計件單價、勞動定額、工作時間、勞動保護等開展集體協商,為企業和勞動者搭建理性有序的溝通交流平臺。例如,山東省總工會出臺了《關于推動新業態行業集體協商工作十條措施》,推動勞動者權益保障工作的落實。二要用足用好法律監督手段。山東工會創新開展勞動用工“法治體檢”,大力推行工會“兩書”制度,積極參與人大勞動執法檢查和政協委員視察,建立運行工會勞動法律監督與政府勞動保障監察協作機制,在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經濟權益方面作了多種嘗試。今年,《山東省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條例》正式頒布實施,對于督促、規范新就業形態用人單位履行責任將起到重要作用。三是用足用好法律援助手段。對于權益受到侵害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通過提供及時有力的法律援助,旗幟鮮明維護勞動者權益。近年來,山東工會強力打造工會法律援助服務實體化陣地,實現全省市轄區“2公里”范圍內、非市轄區“半小時”工作圈內工會法律援助全覆蓋。
提供優質高效服務是重要舉措。各級工會組織要充分發揮職能優勢,通過精準服務,讓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切身感受到工會組織是職工之家、工會干部是最可信賴的娘家人。一要延伸陣地觸角。依托工人文化宮、職工療休養院、職工服務中心、工會戶外勞動者驛站等陣地,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豐富多樣的服務,努力打造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愿意來、經常來的“溫馨港灣”。二要用好傳統品牌。將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納入困難職工幫扶救助、職工醫療互助、金秋助學、夏送清涼等傳統工作品牌的覆蓋范圍,讓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同等享受到工會的服務、切實感受到“家”的溫暖。三要創新服務項目。針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多樣化需求,整合工會線上線下服務資源,為他們“量身定制”訂單式、個性化服務,不斷增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例如,青島市總工會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贈送重大疾病、意外傷害互助保障計劃,濱州市總工會分批次為快遞小哥開展“心理體檢”等,都是有益探索。
引導提升技能素質是長久之計。從當前情況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特別是網絡平臺用工大多以青年人為主體。隨著行業發展的不斷規范、用工需求的日趨飽和、從業競爭的日益激烈,沒有一技之長、失去年齡優勢的勞動者將面臨轉型發展困難、失業風險增大等困境。工會組織應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積極引導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升技能素質,為他們未來職業發展打好基礎。一方面,推動政府有關部門加強對新職業的認定,建立適合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和技能培訓體系,加大培訓補貼資金直補企業工作力度,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按規定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暢通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職稱申報評價渠道,讓他們享受到同傳統就業勞動者同等的待遇。另一方面,統籌用好工會系統培訓資源,針對新就業形態的職業特點和需求,探索在勞動者中開展職業教育培訓、崗位技能培訓、職業技能競賽的有效途徑,不斷拓展“求學圓夢”行動覆蓋范圍,促進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技能素質整體提升。
(作者為山東省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