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進行中,歡迎投遞簡歷,截止日期為:2013-10-27
- 招聘職位:造船項目經理
- 招聘單位: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2013年招聘信息
- 職位類型:全職
- 薪金待遇:面議/月
- 招聘人數:2 人
- 性別要求:不限
- 學歷要求:本科
- 工作地區:福建省 / 廈門市
- 所屬行業:院校/高等教育
- 工作經驗:1-3年
- 查看次數:次
- 發布日期:2012-10-27
- 刷新日期:2012-10-27
- 截止日期:2013-10-27
職位描述
一、招聘崗位及人數
為科考船設計、建造及運行管理的需要,現面向國內公開招聘造船項目經理1-2名。
二、招聘條件
1.學歷:本科或本科以上學歷
2.專業:船舶類或海洋工程類專業
3.年齡:35歲以下
4.工作技能:
1)從事船舶專業工作5年以上,3年以上造船獨立項目經驗,或者有海洋工程、船舶或機械設備工作經驗、從事過項目管理。熟悉國標、行標中造船技術的有關規定,有一定的商務、國際工程從業背景或經歷;精通英語,口語熟練,熟悉計算機操作。
2)具有較強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和創新開拓能力;責任心及團隊意識強,有較強的溝通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
三、待遇情況
以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自聘人才派遣方式聘用,按規定參加社保,工資和福利待遇參照學院相關政策規定執行。除工資津貼外,還有相應的績效獎金,具體待遇將依據申請者個人條件而定。受聘者人事關系掛靠廈門市高新人才公司。
聯系方式
簡介
廈門大學的海洋學科歷史積淀深厚。早在1920年代初即有論文見諸世界頂級科學期刊《Science》。1946年成立中國第一個海洋學系。1996年成立廈門大學海洋與環境學院。2011年成立海洋與地球學院。90余年的學科發展歷程中,涌現出伍獻文、曾呈奎、陳宜瑜院士等一批杰出科學家,為中國海洋科學的發展與人才培育做出了杰出貢獻;改革開放后,學科點即成為首批博士學位授權單位。如今的海洋與地球學院既有傳統海洋學科歷史悠久、扎實雄厚的基礎,又有瞄準新興學科前沿的開拓與進取,更有與人文科學、社會學、工程學等多學科交叉的成功。
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現擁有國家“海洋科學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基地班)、國家“海洋環境科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海洋科學特色專業點及福建省海洋科學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等人才培養基地。擁有海洋科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以及海洋科學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和博士后流動站。現有在校本科生466名;博士生75名,碩士生176名。
學院擁有一支由11名特聘教授(含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國家千人計劃學者3人、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學者2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閩江學者特聘教授3人)和4名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領銜,以國家級創新研究群體、教育部創新團隊和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為核心,中青年教師為骨干的優秀學術團隊。其中,10余名教授在國際海洋科學委員會(SCOR)等重要國際學術機構擔任要職。以焦念志、戴民漢、高坤山等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科學家活躍于國內外學術領域第一線,成為學科新一輪發展的主力軍。擁有一流的國家級科研平臺和人才培養基地,具備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的能力。 “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啟動建設5年即于2010年進入優秀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陣列。“海洋科學”是國家理科人才培養基地,“海洋與環境實驗教學中心”是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學院還擁有“水聲通信與海洋信息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多個省部級科研平臺。近5年主持的代表性科研項目涵蓋973項目、863重大項目、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重大研究計劃課題等,其中,“海洋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與機制”創新研究群體是目前海洋學科唯一得到三期延續支持的國家級群體。取得了具有廣泛國際影響力的科研成果。近5年獲省部級獎勵26項,發表SCI、EI、ISTP期刊收錄論文600余篇;焦念志等完成的“海洋微型生物碳泵”在《Nature Review Microbiology》連續發表3篇論文,成果入選2010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并被《Science》以News Focus作為亮點評介,更于2011年度出版“海洋微型生物碳泵”增刊。戴民漢等完成的“低緯度近海碳的源匯格局與調控機理” 獲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學一等獎,并多次在大型國際學術會議作大會報告。高坤山等發現陽光紫外輻射與海洋酸化的協同作用,成果刊登于《Nature Climate Change》。
學院學術氣氛濃郁、開放度和國際化程度高,擁有“111”創新引智基地、科技部國際合作基地等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平臺,與香港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伙伴實驗室關系,與美國特拉華大學建立了聯合研究所,并實施了海洋學博士聯合培養雙學位項目;舉辦了大量具影響力的國際會議。
上述學科優勢全面提升了我院培養精英人才的能力,已形成具國際化特色的海洋科學研究型教學和創新性人才培養體系,形成了一系列的國家精品課程和優秀研究生學位課程,是國家級特色專業點,并取得良好的示范與輻射作用,所培養的學生曾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全國大學生科技競賽獎等獎項。
聯系方式